2010年国考省部级《申论》解析
材料解读一、材料基本内容
材料1,从正反两方面介绍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
材料2,介绍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定位、功能和意义。
材料3,介绍了日本濑户内海污染的原因和治理的对策。
材料4,介绍了荷兰“退耕还海”和“退耕还湖”两个案例。
材料5,盲目开发的严重后果。
材料6,介绍了《海岛保护法》的内容及其整体保护的新思维。
二、材料关系
海洋资源开发的现状:1、3、5;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1、3;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1、2、3、4、6。
真题解析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解析
词句式概括,要求概括分析渤海污染后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回答该题的关键是思维要有穿透性,不但要看到污染对渤海生态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更应该看到污染对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后果。可以根据资料1中对污染严重的渤海的描述,归纳本题答案。
参考答案
由于污染加剧和其他人为因素的破坏,渤海海洋生物锐减,海洋灾害频发,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生命力短期无法恢复,渔民逐渐失去以此谋生的机会,渤海逐步丧失中国北部经济社会发展生命线的重要地位。【97字】
2.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解析
词句式概括(概括加分析题)。注意审题,此题要求“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并没有限定仅仅围绕材料1作答。通过仔细阅读可知,涉及海洋污染的材料主要有两部分:材料1和材料3。
回答该题的关键是把材料3中濑户内海被污染后产生的严重危害概括出来,即频发的“赤潮”、“鱼虾绝迹”、“水俣病”等问题。
参考答案
海洋污染会导致海洋生存环境恶化,鱼虾渐趋绝迹,自然灾害频发,海洋生态严重失衡,鱼儿的家园遭到毁灭。同时海洋污染还会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资源趋于枯竭,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更为严重的是,海洋污染还会造成水俣病等疾病肆虐,严重制约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是毁灭人类自身。【136字】
二、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20分)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解析
案例启示题(概括+分析+对策),侧重考察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是辨析荷兰“退耕还海”和中国“退耕还湖”两个案例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的途径。区别在于荷兰的“退耕还海”是民间力量推动下的主动行为,是充分考虑经济、生活和生态相协调的行为,是经验,需要正面阐发。而中国的“退耕还湖”则是受到惩罚后被动的无奈之举,是教训,应从反面进行阐发。
作答本题,要紧紧围绕有关资料来展开,同时不要忘记站在政府的立场进行思考,所得出的启示应是政策性的。深刻分析这段话,可以总结出三层含义:一是海洋开发利用应统筹规划,着眼长远,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二是要勇于纠正错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要保护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参考答案
第一,荷兰在“退耕还海”过程中,统筹考虑水道、候鸟、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启发我们要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统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保护。同时,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民意,鼓励民间组织积极参与。
第二,中国“退耕还湖”的案例说明,如果人类一味掠夺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要增强对海洋资源的忧患意识和主动保护意识,要主动反思过度开发与掠夺自然资源、忽视环境保护的行为,要善于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积极预防自然灾害,而不是灾害后的被动应对。
总之,海洋开发要统筹规划,着眼长远,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8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