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考副省级/地市级申论真题(2)

时间:2013-11-25 11:10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点击:
丙: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给国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但同时也催生了从未有过的竞争与生存压力,追逐名利的人们越来越失去了耐心,追切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再加上一些媒体不负责任地炒作和推崇各种快餐式成功和
  
丙: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给国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但同时也催生了从未有过的竞争与生存压力,追逐名利的人们越来越失去了耐心,追切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再加上一些媒体不负责任地炒作和推崇各种“快餐式成功”和“速食式成名”的“典范”,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清贫和默默无闻,越来越不愿用勤勤恳恳的劳动来获得成功的和荣誉,而是不切实际地去跟风,去拼、去赌,这种从众潮流正把社会推向前所未有的浮躁之中。
丁:民众其实有时候就那么点乐趣,只要不违反原则,跟就跟呗,没必要太在意。我认为不要一味地反对或禁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要体现以人为本。
戊:跟风是一种拙劣的模仿,所以结果必然是平庸的跟随、盲目的复制与可怕的同化,这是缺乏理性、丧失文化个性的行为,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从国家的角度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要建设独立自主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既是民族自强之路,也是建设世界健康的文化生态的召呼。所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理应创造自己的文化。而如保保持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展示有个性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己:一个经常从众跟风的人,必然缺少独立的思考,创造力也会随之降低,新方法和好创意会被同质化,逐渐变得平庸。一个人如果丧失了智慧和创造性,一味地随大流,就会造成千人一面的社会环境。社会学家早就指出:在个人价值和社会选择上,我们每一个都拥有一个坐标。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独特地属于“自己”,而不是别人。在纷纭复杂的现代社会,如何沉下心来,真正坚守自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
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尤其是要注意从中华文化的灿烂历史中去找寻民族文化的根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内忧外患,但这条文化的血脉却一直没有断,贯通到今天,并日趋呈现出勃勃生机,这足以说明我们民族的伟大,说明了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今天,面对全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文化遗产,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克服盲从与自卑心态,重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展示中华文化的个性风采。
辛:“风”也有益害之分,“辨风”的目的在于“选风”。譬如,“全民读书活动”这种风气,既陶冶民众情操,又涵养民族精神,就应该积极追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对于保护环境、和谐自然的“清风”,也应该追风赶潮,尽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一句庆,当追的风要追,不当追的风,那是万万追不得的。
壬:全社会应积极倡导公民的个性发展,鼓励创新精神。在当代生活中,现代化推崇“标准化”的操作模式,世俗化的思想潮流如享乐至尊、娱乐至上等等,常常在不知不觉之中,以同一种模式对我们进行打造,尤其是追随着商业化的全面推进、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信息化的强力渗透,跟风更加有可能束缚思维、抑制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从而使我们在生活方式、文明习惯乃至人生境界等方面陷入流行化、浮躁化、庸俗化。个体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抵得住诱惑,守得住人生的宝贵价值。
癸:如果这样一种跟风随流的生活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在人生终点,岁月大幕即将落下之时,我们会不会深深地为自己的平庸感到遗憾,甚至有难以言表的耻辱之感?因为,我们一直活在别人创造的所谓的“跟风文化”之中,我们从没创造出打上个性烙印的成果。

6.当今社会,竞争白热化,每日高速度、快节奏奔波劳碌成为城市工作、生活的主旋律。超时、超负荷工作严重地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国内一项调查显示,8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是普遍现象。英国有位时间管理专家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把健康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忙,特别是心理上的忙碌感所带来的伤害,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那种不眠不休的工作,是一种自杀式的生活。”
上世纪80 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倡导“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主张“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
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工作再忙心不乱,生活再苦心不累”。
在我国,也有心理健康专家适时提出了“慢生活”这一理念。专家指出,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是人生的真谛?物欲催促着生命的脚步,时光分分秒秒日复一日地流走。人生在金钱方面看似相对丰富了;而在另一方面,却是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到身心健康。专家认为,生活要归于简单,工作要抓住重点,在职场忙得焦头烂额、筋疲力尽的人士,不妨梳理梳理心情,让生活节奏慢下来。
金庸先生说:“我的性子很缓慢,不着急,做什么事儿都是徐徐缓缓,最后也都做好了,乐观豁达养天年。”飞人刘翔生活中也有慢的时候。他说:“我吃饭比较慢,我也喜欢洗澡的时候慢一点,因为我喜欢慢节奏的生活。”
慢生活的提出,是对国人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放慢生活节奏是一种技巧,同时也是健康、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慢生活”没有固定模式,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慢一点吃饭开始,到漫步、慢运动等等。有专家因此提倡“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心态平下来,健康升上去。”
我们或许应该叫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
 
作答要求
一、“给定资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10 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150 字。
二、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 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 字。
三、“给定资料3”介绍了S 大学举办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情况,假如你是该省教育厅的一名工作人员,全程观摩了这次活动,校方请你在这次话动的总结会上发言,请草拟一个简短的发言稿。(20 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目的明确,切合主题;
(3)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4)不超过500 字。
四、某地方报纸根据“给定资料4”和“给定资料5”的内容做了一版关于“跟风”的专栏,请你以“告别跟风,走向成熟”为题,为这个专栏写一篇短评。(20 分)
要求:(1)观点明确,简明深刻;
(2)扣紧材料,重点突出;
(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
(4)不超过500 字。
五、“给定资料”结尾写道“我们或许应该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践,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 分)

【答案解析】
  
 
 
2014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
给定资料:
1、27 岁的小邹认真的考虑了几次之后,还是决定不去参加周日约定好的教友福音会,他确实需要倾诉,但肯定不是向神父。到目前为止,至少他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到了需要求助于某种宗教的地步。
身高1.74 米,体重150 斤,在北方城市的机关大院内,这几乎是一个标准身材。当小邹回顾自己进入“体制”的四年,注视着自己不论从体型还是心理,都逐渐被“体制”化,甚至连血压、血脂也与周围的同事趋同时,面对着在外人看来“很顺”的处境,他有了一种莫名的骚动。
对于这份职业,小邹的理解来自于四年间循环往复的工作节奏,作为一个普通工作人员,他只不过是需要在每个时间段内完成“规定动作”,虽不能消极怠,但也不需要超额完成任务,四年来的工作天天如是,没有什么波澜。最近一段话时间,感觉有些困惑的小邹,周末经常到一家心理诊所,就青年社会心理问题进行咨询。
事实上,小邹并不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他只是想印证一下自己的某些想法是否合乎常理。结果很意外,当需要向心理医生介绍自己的情况时,小邹这位当年大学校园里的校报写手竟然发现自己无从谈起,他心想“或许是事情太多,没办法很完整的表述清楚”。
“说真的,目前这个工作节奏是五十岁以上人的节奏,对我来说这个节奏感觉上有点压抑。”小邹思考着,一字一顿的说,“有时我在想,我会不会真的习惯这种节奏,换句话说,是不是已经被这种节奏所禁锢,永远失去某些竞争力了呢!”
有一段时间,小邹曾经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节奏,对于自己分内应为的工作一丝不苟,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非分内的工作,熟悉业务流程的他也尽量帮着跑,他希望这样能够时刻让自己处于一种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中,“不会有被社会主流抛弃的感觉”。
然而,小邹很快放弃了这种做法。因为他这样的工作态度,让周围的同事极不适应,经常有人认为他是多管闲事;领导也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稳重一些”。到了发薪日,小邹的薪水也仍然是那个很少变化的数字。
面对心理医生的时候,小邹把自己这种情况总结为和体制节奏有些不搭调,他梦想能有所改变。
小邹对于自己的收入也是不满的。以小邹的收入,如果仅仅是正常生活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不买房的情况下。但,小邹必须买房,而且已经买了房。他说:“这既是对女友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在心理上认同自己的一个标尺。”
购买了期房的小邹到今年年底就能拿到自己那个两居室的钥匙了,和大多数同事一样,小邹也把房子买在了房价较低的郊区,而这意味着小邹不但要考虑买一辆汽车代步,还要考虑如何忍受上下班时段恼人的交通和攀升的油价。
小邹对于买车抱持着一种幻想,但他心里非常清楚,以他目前的收入和储蓄,能偿还每个月1800 的购房贷款已经很不容易,买车基本上是一个短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已经还了两年贷款的小邹随口就能够报出自己资金的大致去向:2800 多元的月收入再还完1800 多元的贷款之后,1000 元的生活费用几乎让他每月都捉襟见肘。“如果赶上亲戚朋友结婚,生小孩需要随礼,我可能还要向父母借钱。”其实,对于现实不安且不满的小邹并不是没有想过跳槽,然而,他的顾虑几乎同他的渴望一样多。
非常稳定的“吃皇粮”生活对于小邹的诱惑仍然非常大,至少能够还贷款,至少可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一旦投身于滚滚洪流的社会,这一切都可能不复拥有。这几乎是小邹不能够承受的。“我不能拿自己和女朋友的将来当儿戏,我需要稳定。”
然而,小邹的女朋友却并不这样看,她经常问小邹,每月就这点死工资,自己觉得值吗?这时的小邹经常是撇撇嘴,不再言语。
其实,看着自己女友研究生毕业后七八千元的月收入,小邹感到欣慰的同时,也面临极大压力,“那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时候却实心里很别扭”。
小邹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他认为以自己的能力,在没有特殊机遇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在35 岁之前就获得职务晋升,如果达不到,今后就不太可能再进一步,但总的来说,工资也在涨,只要不犯错误,至少是安全的。
是否应该用永久的安全换取仅仅是可能的发展机会?这是小邹头痛的一件事,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对于接近而立之年的小邹来说,马上就要面临结婚、生子等一系列问题,而一旦跳槽,这一切肯定要推迟,这是他并不愿意看到的。
跳不跳槽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小邹一年多,时至今日,他让然没有下定决心。“向我这样的人多了去了,既然大多数都选择了继续,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我的心在躁动,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2. 近年来频发的地震不仅使震区经济发展受挫,人民生命财产受损,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灾区民众的精神健康。相关调查发现,灾区许多人有与焦虑有关的不良情绪和身体、行为反应。在被调查者中,有恐惧感者接近总数的60%,有分离焦虑感者接近65%,超过60%的人为自己及家人的未来担忧。不仅如此,大约25%的被调查者还感到无法面对未来,近70%的人希望获得社会各界的心理援助。
文章标签: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