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语句排序题实战方法

时间:2013-10-31 14:45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点击:
语句排序题从2008年出现在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作为一种新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文段材料信息,将打乱的几个语句进行排序,成为一段完整通顺的段落。到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语句排序题的数量上升到3道,2012年国考中也有两道题。
  语句排序题从2008年出现在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作为一种新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文段材料信息,将打乱的几个语句进行排序,成为一段完整通顺的段落。到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语句排序题的数量上升到3道,2012年国考中也有两道题。

(一)三种表达顺序
文段常见的表达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在叙述性较强的文体中,清晰的表达顺序是必不可少的,既能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又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含义和内容。了解这些表达顺序有助于把握语句排序题的本质。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比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例题1】(2012年国考)
①认为玛雅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展的结果② 主要根据是《梁书》中关于五世纪时中国僧人慧深飘洋过海到达“扶桑国”的故事,认为“扶桑”即墨西哥③日前,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提出了一个“玛雅—中 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设④遗憾的是,这些说法至今还没有得到考古学的明确证实⑤后来又有“殷人东渡说”,是说商朝时的中国人横渡太平洋将文明带到了美洲⑥长 期以来,不少人认为玛雅文明的源头是古代的中国文明,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扶桑国”说。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 ③⑥①②⑤④                B. ③①④⑥②⑤
C. ⑥③②⑤①④                D. ⑥②⑤③①④
【解析】本题题干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首先从③⑥ 中选择出首句,⑥带有时间上的明显特征——“最早”,故排除A和B。⑥和③没有任何关联,可得出 ⑥之后应该接②,因为二者都有关于“扶桑国”的信息,且②是对⑥的进一步解释。接着按照时间顺序,后来又有“殷人东渡说”,再到日前张光直提出的假设。④ 句对以上进行总结说明。所以答案选D。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都体现出逻辑顺序。


(二)两种解题方法
由于语句排序题的特殊性,可从两方面着手展开解题思路。
1.关联词法
关联词通常能表明语句关系和先后顺序。从关联词入手能够解答具有关联词的某些语句排序题。


【例题1】(2011年国考)
①就可能走向思维的误区
②这无疑是最好的强国路径
③对于经济增长和民众福利来说,更重要的是人均意义上的增长,而不是总量意义上的增长
④当然,不能说总量意义上的增长没有意义,毕竟有很多事情是由“总体实力”决定的
⑤简单的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的数量来推动总量意义上的增长
如果人均意义上的增长快,却能够在提高民众福利的同时提高“总体实力”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⑤①④⑥②        B.④⑥②③⑤①
C.⑤①⑥②③④        D.⑥②⑤①③④

【解析】因为此题的各个选项的首句都不同,且首句多有关联词联接,由此可以作为突破口。本题按照逻辑顺序排列。首先看选项中涉及到的首句,④中有“也”,不能用于句首,故B选项排除掉。
而“如果”常用于对前文的假设。不能放于首句,所以排除D。
从句子中可以发现,①中提到思维的误区,而下面句子中,只有⑤句看来和其对应,而通过①中“就可能”的信息提示,可知①句应接⑤句之后。
再分析余下句子,③句在语义上是⑤和①的结论的前提,因此其顺序应该是③⑤①。且②句“这无疑是最好的强国路径”是总结的话,应放在最后。因此排除C。所以答案选A选项。

2、行文结构法
文段的语句顺序通常按照一定行文结构进行组织。例如总分式的结构,通常在材料中会有对几句部分内容的总结;而转折式的结构一般在前后内容上也会呈现相反的的表达;而顺承式的结构,则会有时间或空间上的自然延伸。我们通过对语句的内容概括,提炼出一个段落的结构,按照这个结构将文段内容进行组织和排序,就能得到最终的答案。


【例题2】(2011年国考)
商代以后,随着文字的出现,书写需求增加,周宣王时期“刑夷始制墨”,出现了颗粒状人工墨
②到了以彩陶为典型特征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了用来磨墨颜料的研磨器——石研
这些长过半米的大石器,是用来加工粮食的
④砚起源于研磨器,目前已知最早的研磨器是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磁山文化时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此后,用于研墨的石研,就成为早起的砚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④②⑤     B.④③②⑤①     C.①③④⑤②     D.④③②①⑤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本段材料描写的是“砚”的起源。从行文结构上看,采用了说明文的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先后进行表述的顺承式结构。比较①和④,④句表现了砚的起源,而①只表现“商代以后”,所以④更适合做首句。因此排除A 和C。④和③说的是“砚”的起源时代和最初的用途。而③句中的“这些”应该是④句中的“石磨盘和石磨棒”。所以④和③应该放在一起,且作为第一二两句。② 句中的“仰韶文化”紧接着③,介绍了研磨器的发展。再根据“仰韶文化”、“商代文化”、“此后”三个时间顺序,可得出②①⑤的顺序。所以答案选D。

文章标签: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语句排序题实战方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