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东教师招聘考试试卷
.教育基础知识
(满分100分 时间 150分钟)
.教育基础知识
(满分100分 时间 150分钟)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分 | 核分人 |
题分 | 30 | 16 | 20 | 20 | 14 | 100 | |
得分 |
得分 | 评卷人 |
1.容量平均值约为7个组块的记忆是(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形象记忆 D.动作记忆
2.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 )
A.学校教育制度 B.社区教育制度 C.终身教育制度D.职业教育制度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 )的体现。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4.关于师生关系,“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卢梭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
5.下列说法中,体现行为主义学派观点的是( )
A.人的心理具有整体性 B.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C.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 D.人的心理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6.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
A.以学生发展为本 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C.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D.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鲁班因茅草划破手这一事件引发思考而发明了锯,这类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主要是( )
A.功能固着 B.迁移 C.定势 D.原型启发
8.根据经典性条件作用论,铃声也能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铃声是( )
A.中性刺激 B.条件刺激 C.无条件刺激 D.操作行为
9.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A.德育 B.教学 C.考试 D.学生管理
10.高中生为了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这是人的( )的具体表现。
A.能力 B.品质 C.意志 D.气质
11.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12.对类似但不相同的条件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是( )的过程。
A.刺激分化 B.刺激泛化 C.获得 D.消退
13.德育的实质是( )
A.完善学生的道德认识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D.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14.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反而使听觉比正常人更敏锐,这是( )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联觉 D.感觉补偿
15.义务教育实行___________领导, ___________ 统筹规划实施, ___________ 为主的管理体制。( )
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乡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得分 | 评卷人 |
1.启发式策略
2.心理发展
3.依法执教
4.陶冶教育法
得分 | 评卷人 |
1.简述思维的类型。
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3.简述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4.简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得分 | 评卷人 |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2.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得分 | 评卷人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讲《两条小溪的对话》时,教师让学生们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温柔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脑袋。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很出色。
请从所学教育理论角度,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一)
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
2.A【解析】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3.A【解析】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属于道德感范畴。
4.C【解析】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形成了传统的“教师中心论”。
5.C【解析】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
6.A【解析】我国此次实施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7.D【解析】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原型启发。
8.B【解析】铃声单独呈现时,不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多次配对之后,铃声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此时铃声为条件刺激。
9.B【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0.C【解析】意志是指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并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1.C【解析】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2.A【解析】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对其他刺激不作出条件反应,这是刺激分化现象。
13.C【解析】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14.D【解析】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的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称之为感觉的补偿。
15.A【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
二、名词解释
1.启发式策略是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2.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4.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三、简答题
1.(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