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公需课《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

时间:2014-11-14 22:05来源:广东继续教育网 点击:
2014年公需课《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发展片面强调市场自发性和地方政府自主性,导致资源投入和产出过于集中珠三角,其城镇化率达83.84%,容纳全省67.6%城镇人口,创造全省79.2%GDP。 珠三角地区内强外弱、东强西弱,内圈层
  

实例: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上)

一、发展背景

(一)城镇化即将步入成熟阶段,但区域发展不均衡

2012年城镇化率67.4%,即将跨过诺瑟姆曲线的第二个拐点(70%),迈入城镇化成熟阶段。
2014年公需课《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发展片面强调市场自发性和地方政府自主性,导致资源投入和产出过于集中珠三角,其城镇化率达83.84%,容纳全省67.6%城镇人口,创造全省79.2%GDP。

珠三角地区内强外弱、东强西弱,内圈层经济、人口和建设用地总量均占珠三角70%以上,东岸相关指标是西岸的1-5倍。


(二)产业基础雄厚,但后续发展驱动力过于单一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快速发展,全国经济第一大省,2012年GDP总量为57068亿元,约占全国的10%,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阶段。

城镇化过于依赖外源型工业化动力,后续发展动力和模式过于单一。2007-2012年全省GDP占全国比重开始逐年下降,GDP增长指数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分税制改革促使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土地出让收入、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单纯依赖土地增量扩张的发展模式已难于为继。

(三)城市群核心地位突出,但资源环境超载严重

珠三角城镇群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以0.43%的国土创造全国9.15%的GDP;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9.42%;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1/4;城镇化率达到85.1%,步入成熟阶段。

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对城镇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生态环境超载突出。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城镇生活供水水质合格率仅58.9%,三级和劣三级土壤占22.8%,大气超标酸雨严重。

过去20年,建设用地年均增长达269km2,部分地区国土开发强度超40%,个别地方甚至超50%。

珠三角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略低于大伦敦和大巴黎地区,但地均产出3.9亿元/平方公里,与之相差甚远。

(四)城镇建设高速推进,但地域文化特色丧失

城镇建设规模扩张过快,城镇以摊大饼式规模扩张为主。

城镇建设盲目追求速度、规模和现代化。传统城镇形态逐渐被现代城镇形态侵蚀,城市特色和历史空间逐渐被新城地标空间淹没。

广东特色的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不足。街区设计缺乏城镇特色指引和控制,街区实体多为现代风格的玻璃幕墙大厦或是西式表皮的小区住宅,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

(五)承载大量转移人口,但公共服务水平偏低

广东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流动人口最多省份。2012年,常住人口达10594万人。根据六普,迁入人口超过3680万人,其中外省迁入人口达2150万人,占迁入人口总数的58%。

城镇建设缺乏人文关怀,工业型城镇居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公共空间非常匮乏,生态宜居水平较低,全省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82平方米。

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落后于市民的现实需求。外来人无法享有同等的基础教育、社会保障水平、医疗卫生资源等基本公共服务。

二、发展策略

(一)持续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东西北协调发展

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继续做大做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升,努力打造成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 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成为带动粤西北地区、环珠三角和泛珠三角洲区域,以及带动全国发 展更为强大的世界级城市群。

深入贯彻落实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拓展珠三角地区发展腹地和整合更大范围区域资源提供支撑,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动力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城镇化发展软环境,突破城镇化发展的土地、资金和人才瓶颈。

推动珠三角地区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促进各城市集约高效发展,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以及携手港澳将环珠江口湾区建设成为带动珠三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

鼓励粤东西北地区积极培育壮大产业基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居住与公共服务功能整体优化,通过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新区开发建设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

(三)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珠三角地区积极推行公交引导(TOD)的土地开发模式,以协调城际轨道交通廊道、枢纽与城镇空间布局、功能优化的关系为抓手,统筹各级城市中心、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大学园区、生态廊道、交通廊道等,引导珠三角城市群紧凑和一体化发展。

粤东西北地区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理念实施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开发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打造低碳生态示范城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低碳化改造和设计,推广低冲击开发模式在道路设计、市政设施、雨洪管理、社区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珠三角地区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提供低成本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营建具有岭南特色的公共空间,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城乡示范区,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粤东西北地区加大中心城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力度,放宽中心城区落户限制,加强统筹城乡的规划布局,完善城市交通设施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五)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创新粤港澳合作发展模式,深化泛珠三角合作、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合作,探索完善促进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与粤东西北地区协调发展的区域协作机制。

继续发挥珠三角地区的“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积极推进全省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在广东有特色、有基础、有条件的方面争取突破,积累经验,推动广东形成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示范。

文章标签: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