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考《申论》解析
材料解读
一、材料基本内容
2009年的材料是多主题的复合式材料,这一点不同于往年常见的单线索材料。给定材料所反映的特定事实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产业优化升级问题),一个是农业生产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
材料1、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材料2、广东产业结构有硬伤及调整的策略。
材料3、林老板不愿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复杂心理。
材料4、徐老板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所取得的成绩,但也面临高级技工缺失的发展弊端。
材料5、“东莞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新时期已经被证明行不通了。
材料6、日本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上的不断革新。
材料7、中国粮油企业受到外资企业的挤压。
材料8、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材料9、我国的粮食粮食安全问题
材料10、粮食成为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我国粮食生产面临诸多问题。
材料11、网民提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是提高粮价。
二、材料结构
总——材料1统领全文,点明考察主题,指出考察的两个特定事实。
分——产业结构调整:2、3、4、5、6
分——农业生产问题(粮食问题):7、8、9、10、11
真题解析
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材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解析
该题是一道概括题,主要是阐发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此题的难度在于要把材料的全部内容读完才能概括出来。考察的是考生的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首先要求能够明确区分并准确概括给定资料反映的两大问题,即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生产两大问题。然后再分别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
参考答案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给定材料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有:
第一,缺乏有国际竞争力有知名品牌的大企业集团。
第二,产业结构有硬伤,要改变“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产业模式。
- 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差,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 高级技工和优秀人才缺乏。
- 第五、部分企业投入大耗能多污染严重。
- 如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 如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粮食生产。
- 第三、如何加强粮食流通与粮食加工业的管理。第四、耕地面积在减少。(288字)
二、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0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概括题+分析题。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审题,一定要注意,问题要求回答的是“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而不是心态本身。首先要概括出林老板的心态,即安于现状,只关注眼前利益,满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他既不愿意将企业内迁,瞄准广阔的内需市场,又没有能力增加企业的研发能力,推出高端产品。然后再分析这种心态所反映的问题。这个题目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考生一定要有特定事实的概念,不能忘记了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主题。回答这个问题时,很多考生的答案就是自主创新意识差安于现状等落后意识。这个答案其实只回答了问题的一小部分,并未对问题的实质做出解答,忘记了问的是“心态所反映的本质”,因此得分不是很高。
参考答案
林老板安于现状、只关注眼前利益,满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他既不愿意将企业内迁,瞄准广阔的内需市场,又没有能力增加企业的研发能力,推出高端产品。
这种心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以前那种“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我国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缺乏长远眼光和自主创新意识,没有认识到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20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解析
这是一个分析题,考察的是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需要用辩证法思维来思考。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全面的把握Z先生的观点。Z先生明确指出:有关部门解决好粮价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要想法设法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种田补贴,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好农业物资价格。Z先生代表的国家粮食局,是我国主管粮食问题的最高行政机关,这里指定的政策肯定不会错。把握住这一点,问题就好回答了。
参考答案
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提高粮价可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能更好地发展粮食生产,但粮价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因为在我国粮价的高低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不能违反市场规律强制提高粮价。
其次,提高粮价,实现城市反哺农村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忽视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粮价提高,势必带动其他相关重要物资涨价,甚至引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只是对城镇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远不能抵消粮价上涨给低收入人群带来的影响。另外,农民也并不是完全的不买粮。
总的来说,将提高粮价作为解决粮食问题的对策并不可行。在充分考虑低收入人群生活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粮价只可以作为促进粮食生产的一种手段。发展粮食生产,一是要靠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种田补贴;二是要靠科技,调控好农资价格。【34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