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地市级)(3)

时间:2016-04-25 16:32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点击:
2011年国考地市级《申论》解析 材料解读 一、材料基本内容 材料1:主要反映两方面内容:一是打工子弟学校办学的困境,二是农民工子弟上学困难重重。 材料2:农民工子弟上学难的表现及其原因。 材料3:L县采取多种措
  
2011年国考地市级《申论》解析
材料解读
一、材料基本内容
材料1:主要反映两方面内容:一是打工子弟学校办学的困境,二是农民工子弟上学困难重重。
材料2:农民工子弟上学难的表现及其原因。
材料3:L县采取多种措施对本县的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办学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材料4:农民倾全力支持教育发展,其中贫困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更大,原因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
材料5:柳延希望小学被撤并后的现状的未来。
材料6:希望小学被撤并的原因探析。
材料7:许多学者对乡村文化衰落的担忧和焦虑。
二、材料结构
材料1、5、7主要是提出问题,
材料2、6主要是分析问题原因,
材料3、4主要是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真题解析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材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解析
所属题型:概括题。
考察能力:考察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答题思路:此题材料的来源是材料1、2,概括的对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答题的要点是“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显然,出题人并不是简单的要考生对材料中细节部分进行摘抄,而是根据细节部分进行归纳和概括。而且题目要求“全面”,即材料中所有问题的表现都要概括出来。材料中提及较多细节性描述,但较为重要的几句话分是“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将来考大学,因为没有户口,孩子还得回去考”、“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降低收费标准”、“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题目中要求的“有条理”是希望考生分条作答,同时做到总分结合;“不超过200字”意味着考生只有8行方格用来书写答案。
参考答案
问题的具体表现在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学校和农民工子女三个方面。
1、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
2、农民工子女学校:学校数量有限,条件简陋,经费紧张;没有办学资质和合法地位,缺少政府支持;教师队伍不稳定,生源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农民工子女:出现辍学现象;心理出现“边缘化”现象;无法参加当地高考;某些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161个字)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解析
所属题型:综合分析题
考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思路:此题材料来源是材料4,分析的对象的“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句话,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中的语义和语境,透过这句话的表象,看到这句话的本质。材料4的开头提出一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但是在付出了巨大的教育成本之后,却未必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获取预期的回报,此种“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此时,出题人巧妙的借用一位下乡支教的大学生之口指出,农民工面对此种困境,仍然执着的把希望寄托在通过教育层次的提升来改变自身命运,其目的在于呼吁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显然,这位大学生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对农村教育的境况有较为直观的了解,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
并且此题要求“简明”,且限定了150字的字数上限,即用6行方格来回答。
参考答案
“困境中的不绝希望”是指在教育成本越来越高、农村子女在高校生源中比例持续下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尽管很多农村家长会面临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困境,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子女的教育上,支持教育事业,警醒我们必须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和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就业难的问题,其实促进教育公平。(137个字)
 
二、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乡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
(3)不超过400字。
解析
所属题型:公文类题型
考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机关文书写作能力
答题思路:此题材料来源是材料3,回答此题要注意虚拟身份,即“以县教育局的名义”,文体是“一封信”,对象是“乡村中小学家长”,目的是“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其更好的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通过对材料的仔细阅读,我们发现材料中分别提到了宏观的工作思路:“调整一些不合理校点布局,逐步推进寄宿制办学”、“一是充分利用义教工程、边境建设大会战教育建设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设施”、“二是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微观的工作步骤:“其一,联村办寄宿制学校”、“其二,创办民族寄宿制学校”、“其三,创建边境形象学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出题人是以一种机关文书写作的形式,以“信”为载体,考察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本题的答案都可以通过材料找到。
公开信要写得有声有色,要写得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这封公开信要起到使家长支持寄宿制的效果,要有这样效果不能只靠喊口号。
这封公开信的主干内容可以围绕不寄宿的坏处,寄宿制的好处,寄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作为重点。目的只有一个:打消家长的顾虑,让他们对寄宿制放心。
文章标签: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