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省部级)(2)

时间:2016-04-25 16:36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点击:
埃及地处北非,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曼扎拉湖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北端,是一个长60公里,宽40公里的长方型湖泊,它对尼罗河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埃及各地的工业、农业和生
  
埃及地处北非,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曼扎拉湖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北端,是一个长60公里,宽40公里的长方型湖泊,它对尼罗河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埃及各地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几乎都通过5条水渠流入湖中。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因为人口激增,工业和农业及生活废水大幅增加,加上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理,导致曼扎拉湖水质急剧恶化,湖里鱼类几乎绝迹,鸟类也大量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面对严峻的现实,埃及政府对这里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得出了这样的认识:消除曼扎拉湖的污染,改善曼扎拉湖的水质,不仅对提高湖区周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埃及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曼扎拉湖治污工程于1992年开始实施,人工湿地的工程包括扬水站、污水沉降池、污水处理池、幼鱼池和养渔场等,2001年工程全部完工。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污水已经基本消除了其中的污染物质,如富氧物质的70%、总浮游物的80%、氮磷总量的50%和粪便的98%都己不复存在。记者在参观这一人工湿地工程时看到,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第一、第二和第三沉降池,经过多次过滤和清污处理之后再引入幼鱼池,鱼池里的水清澈透明,鱼儿在池中悠闲地游动。经过鱼池流入曼扎拉湖的已处理过的水便不会再污染湖水。如今,这里的生态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4.“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是被广泛宣传的一句口号。黄河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呢?通常说法有四条,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初闻此话,似觉有理。但实际上这不能算作黄河自身的健康标准。从黄河的发育史上可知,在有人类之前的许多年,黄河曾是互相之间并不连通的四段,最下面的一段为三门峡所阻隔未能入海,那时它是一条内陆河,而此时黄河的生命非常健康,正处于它的蓬勃发育时期。在有了人类之后,黄河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因此,若舍掉人类存续与黄河的相互关系,单讲黄河本身而言,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否则,也就不会有25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而这恰是几亿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自194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治黄以来,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决口,可谓“三年安澜”;其后几十年固堤防洪成了治黄的主要手段,成绩很大,但代价也很大,其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这为未来埋下了很大隐患。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水利建设,治理黄河更是他牵肠挂肚的一件大事。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的地方就是黄河。他不无忧虑地问:“黄河涨上天怎么样?”毛泽东在水面比开封城高出三四米的黄河柳园口,感慨地说:“这就是悬河啊。”毛泽东接着指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来是可以的。”南水北调这个雄伟的战略构想就这样被提出来了。毛泽东视黄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他敬畏黄河,审慎思考着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他没有留下“根治”之类的豪言壮语。在视察时只是殷殷嘱咐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3年2月,毛泽东在外出视察的专列上就三门峡水库建设的时间、库区移民问题、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以及南水北调等问题与负责水利工作的有关领导进行了探讨。1954年冬,毛泽东在郑州火车站的专列上专门听取了治黄工作的汇报,并着重谈了水土保持和治理规划问题。1955年6月,毛泽东又听取了河南省委有关治黄工作的汇报。1959年,毛泽东在济南泺口又一次视察了黄河,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黄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耍地位,对于黄河建设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支持。1980年7月23日,他来到花园口视察黄河大堤,询问黄河的汛期流量和防洪措施,在黄河主航道旁,仔细观察了黄河主流的流量,就防止泥沙淤积的问题与有关同志交换意见,他感慨地说:“维持黄河的现状,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在特大洪水出现时有危险,因此,还是要搞小浪底水库,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汛期防洪问题。”1999年6月21日,江泽民同志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他在讲话中指出,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在全国人民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6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治理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60年来,人民治理黄河事业成就辉煌,但黄河的治理开发仍然任重道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5.东汉永平12年,孝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黄(此前黄河己泛滥几十年)。王景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几十万兵士民工,修汴渠治黄河,历时一年,用费亿钱。自王景治河后,河行新道,维持了900多年未发生大改道,是时,汴渠成为东通江淮的主要水道。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治理了作为东汉漕运主要通道的汴渠。王景治河后。黄河相对安澜800年,据分析与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因而行河路线较优有关;另外,“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所描述的可能是一种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这对于延长行河年限也有一定作用。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问题,但据黄河水文、植保专家的研究,王景治河至隋代的500多年间,为黄河史上又一阶段,其特点是黄河下游河患相对较少,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的记录较少,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有分支,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黄河输沙量的减少,否则,王景所开新河道(如汴水),也会很快被淤积,从而使河床不断淤高,降低其泄洪能力。这一时期黄河输沙量的减少并不是推论,而是有以下诸条事实,即在这一时期有关黄河水清的记载较多,且有“黄河清复清”的民谣。这一时期黄河输沙量的减少主要归因于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复。安史之乱后,农牧界线又迅速北移到河套以北,大片草原又变为农田,又一次加剧了水土侵蚀,黄河下游灾害增多。五代、两宋至元、明时期,农牧界线一直游移于陕北和内蒙之间,直至清乾隆之后,农田植被更逐渐推移至阴山以北,这时整个草原几乎全部为当年生栽培作物所取代,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陕北风沙加剧,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他的治黄思路和做法很值得今人研究与借鉴。
6.黄河担负着沿黄地区50余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的城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黄河污染给城镇居民供水安全带来巨大威胁。2003年,黄河发生了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污染,三门峡水库蓄水变成“一库污水”。三门峡水库自规划修建之日起便承载着国人“黄河清”的千年梦想。由于黄河下游难得一清,古人把“黄河清”作为一种瑞征。南朝萧统编选的《文选》中首次提出“黄河清而圣人生”的说法,后来逐渐演变成“圣人出而黄河清”的祈盼。面对黄河这样一条“善淤、善决、善徙”、水旱灾害频仍的河流,人们盼望圣主的诞生,以便带来“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也本无可厚非。在封建社会,许多大臣曾上书奏称黄河变清,如清雍正年间的河道总督齐苏勒曾奏称黄河变清,雍正皇帝非常高兴。然而,由于黄河治理的复杂性,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清”从未真正实现,只是萦绕于人民心中的梦而已。当年,三门峡水利枢纽修建之时,美国巨型大坝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胡佛坝、大古力坝相继而起,前苏联也先后在伏尔加河、顿河流域上建起高坝大库。因此,很少有人怀疑这样的构想:在黄河上建起一座大坝拦截泥沙,再附之以水土保持措施,从而既能让下游变清,又能综合开发。当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的一千多位代表面对修建三门峡水库这样一个承载着国人“黄河清”千年梦想的工程,一个“战胜自然的伟大计划”,一致欢呼通过,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999年8月以后,我国从黄土高原开始,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退耕还草还林,停止了坡地开荒,至2007年底,全国累计退耕面积约3.2亿亩。据估计,黄土高原要占到一半左右,这在治黄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大事件。回顾历史,在北宋年间,黄土高原上就出现了开垦坡地的记录,以后此况曾愈演愈烈,而在约一千年之后的今天,其坡地开垦终获停止,这无疑是一次惊天的大逆转,人们希望以往治黄的大困局将由此而全盘皆活。
7.为治理黄河而奔波半生的水利专家王化云同志在其回忆录《我的治河实践》中辛酸地叹道:“黄河不可能变清……黄河也不需要变清。未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我认为应该建立在黄河不清的基础上。”资深黄河环保专家、1978年就曾经探访了黄河源头的Y某指出,黄河源头长期屡禁不止的盗猎、金矿开采以及过度的林区资源开发,导致了黄河源头的“美丽童话”正渐渐消失,保护黄河,关键是治理黄河源头的水和沙,因而,对黄河源头的保护就显得更为重要,假如黄河源头都受到污染,那么黄河的断流、污染就更难解决。文化学者R教授踏勘黄河源头时感慨万千,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黄河、了解黄河,是在寻找一种精神资源,寻找一种精神的依归;对于环保,R教授对“黄河区域的移民一定会带来黄河的污染”的说法则不予赞同,他说:“关键要看移的是什么民,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决定黄河未来的关键因素。”中国地理学会M教授的观点也很明确:要重新认识黄河,为此,他引入了“大黄河”概念。他说:“如果狭义的黄河文化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耕文化,那么广义的黄河文化就应从大黄河的概念出发,将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统一纳入黄河文化体系。”致力于黄河文化研究的Z博士提出了弘扬黄河文化的四个关键控制点:首先,深刻认识黄河文化的价值:其次,注重“黄河文化圈”的培养与维护;再次.注重文化创意融入生态旅游的一站式体验:第四是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
 
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10分)
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200字。
 
2.“给定材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二、“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1)切合主题;(2)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3)本题作答不超过400字。
 
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文章标签: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