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只供参考
1、A | 2、A | 3、B | 4、A | 5、D | 6、B | 7、A | 8、D | 9、D | 10、C |
11、D | 12、D | 13、C | 14、B | 15、B | 16、B | 17、D | 18、A | 19、D | 20、B |
21、B | 22、C | 23、C | 24、B | 25、B | 26、A | 27、B | 28、D | 29、B | 30、A |
31、B | 32、D | 33、C | 34、D | 35、C | 36、C | 37、C | 38、C | 39、A | 40、A |
41、A | 42、A | 43、C | 44、B | 45、A | 46、D | 47、D | 48、A | 49、C | 50、A |
51、B | 52、B | 53、B | 54、A | 55、B | 56、D | 57、C | 58、D | 59、B | 60、C |
61、D | 62、C | 63、A | 64、A | 65、B | 66、C | 67、C | 68、D | 69、B | 70、B |
71、D | 72、B | 73、C | 74、C | 75、B | 76、A | 77、A | 78、D | 79、B | 80、A |
81、C | 82、D | 83、C | 84、D | 85、B | 86、B | 87、C | 88、B | 89、D | 90、A |
91、B | 92、C | 93、B | 94、A | 95、D | 96、A | 97、B | 98、C | 99、B | 100、D |
2、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所以答案选A。
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居民委员会决定问题,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居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采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强迫命令。所以答案选B。
16、第十条 当事人一次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实际困难的,应当按规定向受委托作出征收决定的机关提出分期缴纳申请,分期缴纳期限不得超过三年。
24、依据指把某事物作为基础或根据,后通常接各种规则、制度、意见等理论性的事物。依托指依靠凭借,依仗指倚仗,通常表贬义,如依仗权势。依赖指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
依赖强调的是不能自立、自给。依据后多理论,依托指依靠。依仗含贬义。所以答案选B
32、“缔造” 造业、建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搭配的一般为抽象的事物,文段中“变革”就属于抽象的成就。“跨越” 意为超越地区和时间的界限,表达了通信网络的发展过程中越过了某些阶段,发展速度非常快符合文意。
建造一般搭配建筑等比较具体的事物。飞越,指从飞行越过,在体现发展速度方面不如跨越好。
33、“沉迷”有迷恋、迷信之意,文段意思是就是迷恋、迷信于所谓的成功之道。渐行渐远,形容随着不断地行走,分离得越来越远,与文段意思相符,
“沉溺”“沉湎”“沉醉”语意都没有大错误,但都没有“迷恋、迷信”之意。“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文段没有提到行动与目的。
34、应对危机是习惯搭配,且与前面“面对信任危机”的“面对”相照应。第二个空是要与“堵塞”对应,疏导是过程,疏通是结果,而且“疏导”有引导之意,搭配比较抽象的事物(如疏导情绪),“疏通”没有引导之意,一般搭配具体事物(如疏通管道)“应付”没有与“应对”照应
38、本题的考点属于固定搭配。对于事迹的表述要选择生动,是对事情表面的描述,而后面的注释则是事情本质的体现,故用精辟。故选C。
40、文段利用转折连词“但”,前后的语句是相反相对的,“但”字的后面描述的是抵制畸形消费,那么“但”字前面的强调的是不抵制,故选择无可厚非,指有可取之处。无可置疑侧重没有怀疑的。排除C、D项。而第二个空表述的是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来解决畸形消费,形容心情急切或形势紧迫。只能用于形容人的心情。而这里是解决问题的对策,故选迫在眉睫。故正确答案为A。
释义
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急不可待:形容心情急切或形势紧迫。只能用于形容人的心情。
56、本题是分析推理,考虑使用选项代入法。本题题干要求每位村民听到的情况各有一项正确。A项,姓刘的青年女干部,这时(3)就有两项是正确的,排除。B项,姓莫的老年男干部,这时(5)就有三项正确,排除。C项,如果是精通会计的干部,那么基于题干只有一个正确要求,(1)项中姓莫,中年,女干部三个都是假的,那么我们得到这位干部不姓莫,不是中年,是位男干部。这时候,(2)、(3)、(4)、(5)中男干部这一项正确,所以其他项都是假的。我们这时候看年龄状况是,这位干部既不是中年也不是青年也不是老年,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所以,C项是错的。所以,D项正确。
61、每一列中,(第一个+第三个数)的尾数等于第二个数的尾数。所以有5+7=12,尾数为2,刚好等于22的尾数,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79、此题属于黑白叠加,由第一组得出同花纹叠加(两个+或两个-)得到+,不同花纹(+与-)叠加得到-。依此规律,得到正确答案为B。
91、由题干知道,○,△,◇,○,△,◇交替出现,由此规律可以排除ABD,故正确答案为C。
83、最不可能被录取的要求是 学历初中以下或者没有工作经历,这两情况只要有一项满足,就不可能被录取。A项,老李小学文化水平,满足不可能被录取的学历初中以下要求,所以不可能被录取。B项,小张应届毕业,但是没有工作经验,满足不可能被录取的没有工作经验的要求,所以,小张不可能被录取。C项,孙先生高中文化水平,有工作经验,两项不可能被录取的要求都不满足,所以孙先生最有可能被录取。D项,赵女士,小学文化水平,满足不能被录取的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所以不能被录取。所以,本题选C。
99、经分析得知2012年比2011年增长了19.9%,而2012年全省的平均工资为31920元,所以2011年的工资为31920/(1+19.9%)=26600,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100、因为在第97题计算了各地的增长率,珠三角的增长率为13.7%,按照此速度增长,2014年将为44192.916;山区的增长率为9.5%,按此速度2014年的工资将为30006.286;东翼的增长率为11.1%,按此速度2014年的工资为34108.8;西翼的增长率为26.4%,按此速度增长,2014年平均工资为35776.2,所以排序,按高到低为:珠三角、西翼、东翼、山区,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