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与问题
1978-2013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末,广东城镇化率达到67.4%,居全国前列;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率达83.84%,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一、广东经济产业
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生产总值(GDP):2013年6.2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2.5%。人均GDP超8000美元。1988年以来GDP连续25年全国第一。
广东GDP增长图
二、广东空间分区
(一)行政区划
下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地级市19个。
(二)划分四个区域
珠三角地区;
粤东沿海;
粤西沿海;
粤北山区。
(三)区域发展差异明显
珠三角:步入后工业化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区和大都市区之一
其他地区:工业化初中期
广东近10年各地市人口增长情况
广东省2012年四大板块区域生产总值(亿元)
三、人口分布与流动
广东是中国人口最多,社会、文化最开放的省份,居粤的外国人士达百万,在语言风俗、传统、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内部有广府、客家、潮汕等民系,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人口: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0594万人,占全国比重7.6%,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区)。
2000年至今人口空间流动
四、广东城镇化的空间差异
四大板块城镇化率(%)
五、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识别的问题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六、普遍性的问题广东也明显
(一)发展效益欠佳,粗放发展模式普遍
第一层级:高度城市化下实现高土地效益,以深圳、广州为代表;
第二层级:高度城市化下实现中等土地效益,包括佛山、东莞等4个珠三角城市;
第三层级:中等城镇化下土地效益有待提高,包括汕头潮州,应重在提升质量;
第四层级:粤东西北大部分城市,城镇化率较低,同时土地效益低,未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集聚效应。
(二)工业化与城镇化欠协调
1.珠三角相对协调,粤东工业化快于城镇化,粤西、粤北呈现“低水平均衡”
2.珠三角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相对协调,甚至优于工业化,呈现非单一工业驱动特征。
3.粤东潮汕揭——工业化水平较高而城镇化水平偏低,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质量有待提升。
4.粤北、粤西——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都相对滞后,呈现出“低水平均衡”的状态,须重点提升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三)民生设施不足
除汕头、河源以外,粤东西北其它各市城区现状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均低于5平方米/人,未达全国5.5平方米/人的标准。
广东省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示意图
粤东西北地区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为29.4个,低于国家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40个/万人的标准。
粤东西北地区人均住房面积为28.4平方米,与珠三角地区37.06平方米差距较大。
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张) |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 |
珠三角 | 33.75 | 37.06 |
粤东 | 20.08 | 26.46 |
粤西 | 30.56 | 32.09 |
粤北 | 29.93 | 28.07 |
广东 | 30.48 | 34.13 |
(四)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包括有色冶金、黑色冶金、非金属矿物制品、农副食品加工、纺织、造纸、电力等行业。
重金属污染问题显现。如北江镉污染、铊污染、清远血铅超标等事件造成重大环境影响。
农村与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粤北山区尚有21.4%的乡镇湖库型水源地水质不达标,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未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畜禽养殖和化肥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生态屏障面临威胁。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原生林、次生林遭受破坏,生态系统有所退化。
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包括有色冶金、黑色冶金、非金属矿物制品、农副食品加工、纺织、造纸、电力等行业。 |
![]() |
重金属污染问题显现。如北江镉污染、铊污染、清远血铅超标等事件造成重大环境影响。 |
![]() |
农村与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粤北山区尚有21.4%的乡镇湖库型水源地水质不达标,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未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畜禽养殖和化肥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生态屏障面临威胁。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原生林、次生林遭受破坏,生态系统有所退化。
七、广东城镇化的独特问题
(一)发展规模总量大,但人均相比滞后
经济总量大,但人均滞后:
全国第一大省,但增速放缓,可支配财政收入不高。
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
同样的城镇化率,广东在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及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全面落后于江苏。
(二)地区发展差距大,面临的问题也差异大
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与珠三角的发展差距较大。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面临的关键问题。
挑战与机遇(上)
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识别的挑战
(一)本身
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紧迫。随着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主要依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主要依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随着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依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导致农业根基不稳、城乡区域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我国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势在必行。
(二)外部
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日益严峻。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的背景下,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庞大生产能力与有限市场空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消化严重过剩产能的挑战巨大。
发达国家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人口庞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迅速膨胀,全球资源供需矛盾和碳排放权争夺更加尖锐,我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国际压力前所未有,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广东工业化进程
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下的空间特征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改革和开放释放出的两股力量,推动着广东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生产组织的变化
Global chains and local systems
全球价值链
把世界流动的财富“抓”下来
本地化
价值链上移
SONY生产体系在全球网络中的分布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1937年提出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理论,认为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动机与源泉。
国际贸易在促进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处于重要位置,国际贸易通过两个途径影响技术进步,一则是外生影响,在国际贸易中通过技术外溢、“干中学”等方式间接影响,再者是通过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效应促使企业投入更多的研究及人力资本促进企业内生技术进步。
珠三角实际利用外资(2003)
GDP分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