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申论范文精选精评 一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主题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主题
【背景材料】
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领域最突出的焦点问题,其中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利的不平等问题,尤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但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和地方利益的驱使,国家有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很难得到真正落实。公办学校有限的资源,难以承受外来人口子女生源的压力,多数地方政府和公办学校总是要优先保证本地居民子女的教育需求,对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或者拒绝接纳,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提高入学门槛,收取高昂的借读费。因而,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颇为显著,教育公平问题倍受质疑。
【习题】
请围绕“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一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
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其中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利的不平等问题,尤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提供教育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要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强化政府责任,落实党和国家“努力实现教育平等,维护社会公平”的有关方针政策,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
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我国社会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膨胀,并呈现出“家庭化”的趋势。有了家、有了孩子就有教育需求,而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却遭遇种种障碍:首先是户籍制度的壁垒。由于我国居民的户籍与教育等社会福利相联系,流动人口子女没有户籍就难以在当地入学,这成为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最大障碍。其次是教育资源的“瓶颈”。城市人口密集,教育资源有限,难以承受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压力。最后是地方利益的门槛。出于地方利益考虑,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往往优先保证本地居民子女的教育需求,对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设置门槛,将无力负担高昂学费的农民工子弟拒之门外,使国家的有关政策很难得到真正落实。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教育平等,进而推动社会在和谐氛围中持续进步,就必须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当前我国的现实选择。在社会管理制度难以突破的条件下,各地方政府立足当地实际,采取稳妥的方式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最现实的选择。这不外两条路,一是依托公办学校,二是扶持民办学校。《义务教育法》和有关文件规定,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武汉市的经验表明,只要政府有足够的决心、采取得力的措施,就一定能把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落实到位。具备条件的城市政府应借鉴武汉市做法,保证足够的财政补贴,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一视同仁,纳入公办学校就读。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引导、支持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发展,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保证校舍、体育和卫生等基础设施达标的需要,并对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给予资助。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学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引导其使用统一教材和考核标准,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走规范化发展道路,更好地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要。
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是社会平等的一员,但要实现这一群体真正与社会其他成员平等还“任重而道远”。实现社会平等必须从实现教育平等做起,各级政府要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此为突破口,促进流动人口群体平等融入社会,进而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我国社会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膨胀,并呈现出“家庭化”的趋势。有了家、有了孩子就有教育需求,而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却遭遇种种障碍:首先是户籍制度的壁垒。由于我国居民的户籍与教育等社会福利相联系,流动人口子女没有户籍就难以在当地入学,这成为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最大障碍。其次是教育资源的“瓶颈”。城市人口密集,教育资源有限,难以承受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压力。最后是地方利益的门槛。出于地方利益考虑,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往往优先保证本地居民子女的教育需求,对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设置门槛,将无力负担高昂学费的农民工子弟拒之门外,使国家的有关政策很难得到真正落实。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教育平等,进而推动社会在和谐氛围中持续进步,就必须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当前我国的现实选择。在社会管理制度难以突破的条件下,各地方政府立足当地实际,采取稳妥的方式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最现实的选择。这不外两条路,一是依托公办学校,二是扶持民办学校。《义务教育法》和有关文件规定,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武汉市的经验表明,只要政府有足够的决心、采取得力的措施,就一定能把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落实到位。具备条件的城市政府应借鉴武汉市做法,保证足够的财政补贴,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一视同仁,纳入公办学校就读。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引导、支持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发展,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保证校舍、体育和卫生等基础设施达标的需要,并对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给予资助。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学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引导其使用统一教材和考核标准,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走规范化发展道路,更好地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要。
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是社会平等的一员,但要实现这一群体真正与社会其他成员平等还“任重而道远”。实现社会平等必须从实现教育平等做起,各级政府要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此为突破口,促进流动人口群体平等融入社会,进而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范文 精讲
■ 点睛论点
文章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从“如何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的观点,文章进一步提出“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我国社会和谐稳定gkz6.net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当前我国的现实选择”两个分论点,“两个基本点”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环环相扣,紧密衔接。
■ 文章点评
文章开篇引用十七大报告中的内容,提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强化政府责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的文章观点,内容铺垫得当,理论色彩浓厚,且表述直观易于阅卷人发现。
第二段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面临的户籍壁垒、教育资源紧缺、地方利益门槛限制等多方面的问题,指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作用和必要性。
第三段为对策部分,从“依托公办学校”、“扶持民办学校”两方面提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对策,此部分内容叙论结合,详略得当,可操作性较强。
结尾部分总结全篇,与文章标题、观点相呼应,再次强化了文章主题。
总体来看,文章结构完整,脉络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通顺流畅,叙述内容与社会现实、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结合,叙论结合,详略得当,是篇不错的文章。
■ 妙言隽语
1.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文章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从“如何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的观点,文章进一步提出“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我国社会和谐稳定gkz6.net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当前我国的现实选择”两个分论点,“两个基本点”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环环相扣,紧密衔接。
■ 文章点评
文章开篇引用十七大报告中的内容,提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强化政府责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的文章观点,内容铺垫得当,理论色彩浓厚,且表述直观易于阅卷人发现。
第二段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面临的户籍壁垒、教育资源紧缺、地方利益门槛限制等多方面的问题,指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作用和必要性。
第三段为对策部分,从“依托公办学校”、“扶持民办学校”两方面提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对策,此部分内容叙论结合,详略得当,可操作性较强。
结尾部分总结全篇,与文章标题、观点相呼应,再次强化了文章主题。
总体来看,文章结构完整,脉络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通顺流畅,叙述内容与社会现实、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结合,叙论结合,详略得当,是篇不错的文章。
■ 妙言隽语
1.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优秀申论范文精选精评 二
“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范文】
天变不足畏 安全当先行
——让经济社会运行更安全
——让经济社会运行更安全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与灾难相伴、与灾难抗争的历史。从2008年的中国汶川,到2011年的日本福岛,大自然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愤怒,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正如古代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所说,“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只要我们意识到未曾预料到的事件对我们的伤害最大,时时保持警惕,预想到所有的可能,并相应加强安全规划与防护,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切实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天变”就不足畏,并且会成为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安全的驱动力。
2010年S市的公寓火灾,凸显了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一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安全防护不足,片面追求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对事故的防范考虑不周、投入不够;二是法律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工程建设和维修中存在违法违规问题,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规范化监督;三是技术保障欠缺,救援设施设备难以满足需要,影响救援的速度和效率;四是公众安全意识淡薄,市民自救互救、应急疏散能力不足。这一切都直接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扩大了事故的危害。
我国古训有云:“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预防灾难和事故应从“预”字着眼、“防”字抓起。如果庞培人对火山喷发有足够的预见并有相应的防护设施和防范措施,也许一代名城庞培不至于被火山熔岩所吞没;如果S市在高层建筑的规划上科学谨慎,在安全防护上舍得投入,对市民有相应的应急训练,也许公寓火灾的后果不至于如此惨重。只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并落实到行动上,才能真正从事故教训中汲取前进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安全前行。
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首先,在发展理念上,必须把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思想认识转移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当前国情,以安全为前提和保障,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其次,在安全文化上,要学习发达国家“生命至上”的观念和做法,大力开展安全文化自律性、生命文化、安全技能观的宣传教育,营造尊重生命、尊重法律的文化氛围,普及安全知识,定期开展应急避险训练,切实提高公众自救能力;再次,在资源整合上,要将安全防护措施融入城乡建设规划,大力促进公共应急资源整合,构建综合减灾应急系统,建立协调有力、运作顺畅的机制,打破条块分割,把各个行业的专业救援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维护公共安全的强大合力;最后,在法律执行上,要加强执法和监管,确保法律制度的落实,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严格依法操作,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从源头上熄灭灾难和事故的星火。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以安不忘危的思想统筹好、谋划好安全发展,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维护安全的各项工作,让人民生活在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环境里,我们一定能够让中国列车运行得更加平稳顺利!
2010年S市的公寓火灾,凸显了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一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安全防护不足,片面追求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对事故的防范考虑不周、投入不够;二是法律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工程建设和维修中存在违法违规问题,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规范化监督;三是技术保障欠缺,救援设施设备难以满足需要,影响救援的速度和效率;四是公众安全意识淡薄,市民自救互救、应急疏散能力不足。这一切都直接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扩大了事故的危害。
我国古训有云:“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预防灾难和事故应从“预”字着眼、“防”字抓起。如果庞培人对火山喷发有足够的预见并有相应的防护设施和防范措施,也许一代名城庞培不至于被火山熔岩所吞没;如果S市在高层建筑的规划上科学谨慎,在安全防护上舍得投入,对市民有相应的应急训练,也许公寓火灾的后果不至于如此惨重。只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并落实到行动上,才能真正从事故教训中汲取前进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安全前行。
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首先,在发展理念上,必须把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思想认识转移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当前国情,以安全为前提和保障,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其次,在安全文化上,要学习发达国家“生命至上”的观念和做法,大力开展安全文化自律性、生命文化、安全技能观的宣传教育,营造尊重生命、尊重法律的文化氛围,普及安全知识,定期开展应急避险训练,切实提高公众自救能力;再次,在资源整合上,要将安全防护措施融入城乡建设规划,大力促进公共应急资源整合,构建综合减灾应急系统,建立协调有力、运作顺畅的机制,打破条块分割,把各个行业的专业救援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维护公共安全的强大合力;最后,在法律执行上,要加强执法和监管,确保法律制度的落实,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严格依法操作,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从源头上熄灭灾难和事故的星火。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以安不忘危的思想统筹好、谋划好安全发展,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维护安全的各项工作,让人民生活在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环境里,我们一定能够让中国列车运行得更加平稳顺利!
优秀申论范文精选精评 三
【社会问题的背景】
(1)武汉科技大学大二学生王世纪今年是在新校区过的暑假,因为位于武汉郊区黄家湖的大学城辽阔而美丽,他“不想回家了”。
早在2008年,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就显示:武汉大学生人数已突破100万,超过北京、上海,跃居全国第一。大学城建筑群也连绵不断,用辽阔来形容都感觉格局太小。“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新校区的话,仿佛就是发展滞后的象征。每个校区的建设情况,多少关乎学校的名声,将来会影响院校的历史格局。”大学教师徐耕坦言。
两年后,教育部根据新形势做出新决策:“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得益于美国著名教育家马丁·特罗博士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精英—大众化—普及”三段式理论,上世纪末,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可谓人心所向,让许多面临高考的学生舒了一口气。
一场轰轰烈烈的高校地盘扩张运动,正是与扩招关联。仿佛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扩建,其中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首期规划一万多亩,上海淞江大学城占地约8000亩;河南“郑州大学城”和湖北“黄家湖大学城”都是50平方公里;江苏南京仙林大学城面积47平方公里;广州大学城43.3平方公里……许多巨型大学,本科生人数动辄数万。“大学城把一部分学生孤立了,没有老师,没有师哥师姐,不能接触到丰富的社会。”尽管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洋溢着现代气息,大学生钱小敏却觉得“不带劲儿”。一个外教也对她说,再也不想去“漳州监狱”。
这绝不是孤例。中国几乎所有大学城都是现代化的代名词,新学生的屯兵场。两年后,钱小敏搬到了学校本部,厦门大学老校区透着一种说不出的文化氛围和气场,她这才醒悟:“大学校园就应该是这样的。”
文章标签:
(1)武汉科技大学大二学生王世纪今年是在新校区过的暑假,因为位于武汉郊区黄家湖的大学城辽阔而美丽,他“不想回家了”。
早在2008年,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就显示:武汉大学生人数已突破100万,超过北京、上海,跃居全国第一。大学城建筑群也连绵不断,用辽阔来形容都感觉格局太小。“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新校区的话,仿佛就是发展滞后的象征。每个校区的建设情况,多少关乎学校的名声,将来会影响院校的历史格局。”大学教师徐耕坦言。
两年后,教育部根据新形势做出新决策:“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得益于美国著名教育家马丁·特罗博士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精英—大众化—普及”三段式理论,上世纪末,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可谓人心所向,让许多面临高考的学生舒了一口气。
一场轰轰烈烈的高校地盘扩张运动,正是与扩招关联。仿佛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扩建,其中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首期规划一万多亩,上海淞江大学城占地约8000亩;河南“郑州大学城”和湖北“黄家湖大学城”都是50平方公里;江苏南京仙林大学城面积47平方公里;广州大学城43.3平方公里……许多巨型大学,本科生人数动辄数万。“大学城把一部分学生孤立了,没有老师,没有师哥师姐,不能接触到丰富的社会。”尽管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洋溢着现代气息,大学生钱小敏却觉得“不带劲儿”。一个外教也对她说,再也不想去“漳州监狱”。
这绝不是孤例。中国几乎所有大学城都是现代化的代名词,新学生的屯兵场。两年后,钱小敏搬到了学校本部,厦门大学老校区透着一种说不出的文化氛围和气场,她这才醒悟:“大学校园就应该是这样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