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社会心理

时间:2014-05-30 14:37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点击: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社会心理 青年社会心理的问题及其原因: 社会转型中的心理转型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社会心理
沈   杰
二、青年社会心理的问题及其原因:
社会转型中的心理转型
1.青年社会心理内含的矛盾特征
如果问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社会心理上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那么,答案就是社会心理中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存在于青年观念和心态的各个层面。
在金钱观念上青年表现出现代人应有的健康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经济收入成为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更重要的是生命周期中存在一种“需要与拥有之间的倒错规律”(在由不同的阶段所构成的人生发展过程中,在最急需各种资源的青年阶段,个人能拥有的东西还非常有限;而到了对各种资源极少有需求感的“成功阶段”,个人则又拥有了很多东西),青年阶段正处在一个百需待补的特殊时期,因此,金钱“焦虑”又表现为一种很现实的心态。可以说,这是观念与心态之间的矛盾性表现。
由于社会提供的机会增多,青年成就动机也呈现出高涨状态,他们追求成功的事业心不断增强,出于这些原因,青年努力追求创新而不愿墨守成规。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青年为了事业成功而一定程度地忽视个人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工作狂”现象使得他们付出一定的人本代价。
在日益强化的个体化和理性化趋势下,青年人际交往的利益取向或实用化变得越来越明显。面对这一切所带来的“大家见面越来越有礼貌”趋势的同时,人们又不免怀念集体生活的温暖、亲密无间沟通的愉悦以及那种感情重于金钱的人情味的厚重。
由于两性亲密关系的世俗化潮流,也给当今青年在面对爱的世界时增添了选择上的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传媒对于性的渲染、以及科学化的性教育过早地打破了青少年对于性的神秘感,而在一个日益增强的个体化时代,自主性、独立性越来越高的个体,对于“感受”质量的至高无上的追求、以及对选择自由的更加充分的拥有,使得以往的“从一而终”的模式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在这种状态下,爱对于它的主体已不可能有固定感可言。
2.青年的历史意识相对欠缺
在传媒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青年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过了成年人,但是,这种“现在感”的 过于强大,则造成了青年对于国家历史、甚至是近现代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知识量很少,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在我们当今的各类教育中,缺少一些有效的 历史知识传播方法,从而导致了青年难以形成相关的历史意识。因此,如何有效地加强和丰富具有历史感的各类教育,以及进一步创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在 当今这个时代,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3.青年的诚信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诚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研讨的热点,青年中的“失信”现象也时有“曝光”, 如个人贷款中的违约现象等。尽管作为一个法理社会,我们的社会逐渐增加更多的法律关系对于社会行为的调整,但是,作为现代社会中进行有效交往的最重要心理 机制,诚信仍然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较高的诚信度,不仅是人们减少交往代价、提高活动效率的基础,而且也成为向更高级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4.青年的心理承受力需要强化
社会的急剧变迁,对社会成员造成了各种压力,从而较易引发心理问题。当今青年由于出生和成长在较优异的生活环境当中,所以,心理承受力便显得相对较弱,而这一点则又会成为导致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全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的心理障碍者占21.6%-32%;大学生中的心理障碍者占16%-25.4%,而且还呈现上升趋势。(葛秋芳、曲国斌:《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亟待关注》,中国校园网www.54youth.com.cn。)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人格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自杀现象,甚至使人走上危害社会和他人的犯罪道路。因此,增强青年的心理承受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无疑成为需要各个方面给予关注的重要课题。
文章标签: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