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阅卷中常见错误(3)

时间:2012-10-17 08:38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点击:
公务员的健康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我们要高度重视公务员身体健康,确保行政机关正常运转,确保国家政令通畅,确保各项管理国家的事务得到切实执行。 在思想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公务员思想健康对于国家、政府、家
  
  公务员的健康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我们要高度重视公务员身体健康,确保行政机关正常运转,确保国家政令通畅,确保各项管理国家的事务得到切实执行。

   在思想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公务员思想健康对于国家、政府、家庭、个人的重要意义。没有公务员个人的健康,就没有工作的效率,就没有家庭的幸福;没有公 务员群体的健康,就没有政府的正常运作,就没有国家的和平发展。广大公务员,在为国家出力,在为人民谋福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牺牲了自己的身 体健康,我们没有理由不关心他们,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他们。没有他们的健康,就没有国家的健康。

  在制度上,我们要切实执行公务员作息制度、休假制度、体检制度。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要带头遵守作息时间,要带头带薪休假,要带头定期体检。没有十分必要不要安排加班,没有十分必要不要取消休假,没有十分必要不要取消体检。有病的要治病,没病的要健身。

  在工作中,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公务员加强煅炼,增强体质。各级机关、各类部门,都要想方设法开展一些活动来促进公务员的体育煅炼。如上班时间设置短暂的活动时间,业余时间举办体育煅炼活动。对长期埋头工作疏于煅炼的公务员,甚至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

   高度重视公务员身体健康,确保行政机关正常运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公务的健康问题,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家大局,事关民族发 展,事关社会进步,我们一定要从为人民服务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从为人民服好务这个伟大目标来重视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好务这个崇高理想来解决这个问题。(1216字)

  在本书最后,对申论应考中的最常见的一个疑难问题予以澄清事实。自从我研究申论以 来,就经常接到各地考生来信询问,申论中第二题和第三题有何区别?这个问题引发我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也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让我感受到教学相长的益处。如有个学生书面询问:

  “第三题,就给定资料的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 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在这题之中,最后的解决问题是时候是不是把第二题在叙说出来,填加一些词语就可以了,因第二题就是说 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我的分数总是在50多分,不见长,可能有些方面不够好!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我看过多种参考资料,鲜有对此进 行过论述的。这个问题对考生来说来说相当重要,它可能是确定学生的成绩上不了上得了一个档次的问题,它对学生的作文来说,至少起着15分的作用。把这个问 题搞清楚了,就可能多得10分左右。没搞清楚,将第二题的答案搬到第三题的文章里边,很可能少得10分以上。下面我对此进行分析。

  第二题“提出对策(方案)”与第三题“解决问题”的联系在于三点:

  一、从出发点来说,提出对策(方案)和解决问题都是对给定事实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二、从过程来说,都讲求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都要求在理论上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和事物内有逻辑,在实践中都可以执行。

  三、从结果来说,都是为了使事实由非常态进入常态,都是使事实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其区别也同样有三点:

   一、从职能归口方面来看,二者的出发点有所不一。前者站在组织的角度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后者是以特定身份出发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在考试 中,第二题的作者身份相对自由,如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二题的要求是“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 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也就是说,考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职能部门来谈,既可以从主管部门来谈,也可以从协管部门来谈。其主体是宽泛的,只要从公务员的 角度出发即顺理成章。

  而在第三题的作文中,对论者的主体身份要求是严格的,经常是以相对具体部门的人员身份来谈问题,所以看问题的立 场、角度就有较强的限定性。如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三题“情景之二”就要求从“作为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角度 “在当地电视台专题节目中的讲话。”而2004年则要求“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其主体是限定的,必须从特定部门,特别是领导人的角度出发来论 述问题。

  二、从要求来看,第二题提出对策“注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加以文字篇幅简短,理论的可行性常常蕴含在行动的可操作性里,它通过归口的管理职能划分、合理的措施安排、恰当的实施手段等来体现,一般不阐述理论,以务实的方式出现。

  而第三题的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则要求既要务虚又要务实,要将理论和事实完美地结合起来,对其所提出的解决方法,都应当有一定的理论支持。

  三、从表现形式来讲,第二题的对策常用“主管部门干什么”、“协管部门一干什么”、“协管部门二干什么”、“协管部门三干什么”、“新闻宣传部门干什么”这种由主到次的方式来排列对策。

  而第三题的论证要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等,所以论证过程中更常用先务虚后务实,先理论后实践,先抽象后形象,先主体后客体,先主要后次要等方式来进行。句子顺序和词语顺序严格按照重要到次要的内在规律排列。

  关于申论的三道题之间的异同,我想在此基础申而论之。作为申论考试来说,它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测查考生的能力的。我们以用图表来区别。


图表一

   将申论作为考试科目,充分显示了国家人事部的良苦用心。对多个学科知识的运用,使得申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以写作学、管理学、政治学为主要学科基础 的申论学,还充分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的营养,形成自己边缘性、综合性的学科特征。每一部分都有比较严格的外在形式要求和内在逻辑要求,将申论这门 全是主观性试题的考试科目在具有灵活性的同时又具有原则性。

  从上图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公务员要有广泛的知识基础和运用能力。写作 学是申论的手段和工具,管理学是申论的核心,政治学是申论的基础。写作学中不同表达方式的运用,是检验一个将考生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公务员的重要方 式。行政机关工作中,办文办会办事是其三大类事情。办文首当其冲,具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以是部分岗位如办公室、档案室、研 究室等招考公务员还要另外加试写作。

  而管理国家事务是公务员的基本职责,所以管理学是申论检测的核心。一个优秀的公务员,既要学会 管,使事实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运行,更要学会理,使事物之间的关系畅通,发挥资源的潜在优势。但公务员毕竟是行政者,要将人民交给他们的行政权力付诸实 施,所以说到底他还必须要有让社会稳定的能力。而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这种稳定是在变化中的稳定。所以我们常讲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 也是对每一个公务员的能力要求。

  公务员要有定位意识。作为公务员,处在办公室办公事,所谓公者,反私(厶)为公是也。所以公务员要站 在行政机关的立场,以公共组织的立场、观点、态度看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谓务者,事务也,既要务实,也要务虚。所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公务员, 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从实和虚两个方面来讲的。所谓员者,普通一员是也,公务员要把自己置身于普通人民 当中,随时记住自己是人民的一员,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个人特殊的利益。

  公务员还要有错位意识。公务员一方面要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尽 心尽职,同时还作为领导的能力的延伸,要为领导考虑一些问题,所以公务员既要能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要能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公务员在考 虑问题时,要从微观着手,中观着想,宏眼着眼,把自己作为领导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文章标签:申论阅卷中常见错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