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基本功

时间:2015-06-09 14:36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点击: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基本功
  先看考试大纲的简介: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省部级)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地市级)


这两种简介,都提出一个共同观点,申论考试中,除了要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更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事例所包含的观点,揭示反映的本质问题。地市级的要求很低,对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其实就是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所以,申论的阅读理解能力,集中体现在提炼观点、揭示问题所在。

现在不少人都觉得申论考试就是抄,无非是直接抄、换着抄或者其他方法,不一而足。不能说错,但是绝非申论取得高分的有效方法。我们也谈了关键词,这里结合部分申论真题继续说下去,探讨命题人究竟如何考查我们的概括能力,而不是抄袭技巧。

一、申论考试的考点
1.由“分”推“总”:得分点要用大脑去分析

为了便于培养考试思维,我们暂时假设所有的申论材料都应该是“总—分—总”结构(当然,这是一个假设),当命题时,出于设计考点的需要,避免申论考试完全沦落成抄材料的比赛,命题人多数会删除具有提纲挈领、点明问题的材料,留给大家的就只剩下了“分”,或者论据部分。这点通过查询真题材料原文就可以体会到。

比如:2011年国考地市级第一题
“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我们只看材料2,大家用2分钟时间快速通读下这个材料,读的时候只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和问题相关的材料。
2.(第一自然段)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记者联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这一调查历时7天,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专门学校”。调查同时显示,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信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
(第二自然段)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
(第三自然段)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4位受访者表示是“费用太高”,占受访总数的?43.2%?;46人表示是“没有城市户籍”,占受访者的36.8%。选择“住处附近没有学校”“受城里人的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的受访者比例依次为16.8%、6.4%和4.8%。“我本来准备把小孩送到公立学校,但因为不是本地户口,我找的一所学校每学期竟然要8000元的赞助费,另外还要交这费交那费,最终还是没有去。”在N市打工的罗某告诉记者。
(第四自然段)调查同时显示,有20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学时曾“遭受到拒绝”,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学校才接受”;有19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但不严重”,3人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情况比较严重”。调查还显示,77.6%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88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或“不一定”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70.4%。“小孩只要听话,知道尊老爱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没时间想太多,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今年33岁的王某来自南方某县,以帮酒店洗台布为生,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无奈地说。
这则材料是一个采访稿,存在很多的数据,怎么才能把“问题”这个要素准确概括出来呢?首先我们先梳理,这个采访不论采访对象是谁,有多少采访对象,我们读的时候迅速在头脑里思考一个问题:这个采访设计了哪些问题?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二自然段:
①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专门学校”。【对子女接受教育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②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信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入学信息的?】
③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你的孩子是否不得不频繁转学?】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结合受访农民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呢?显然我们可以找到3点问题:
1.期望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降低收费标准成为农民工最大心愿;
2.入学信息获取渠道狭窄,或者政府未能提供便捷的入学信息渠道;
3.学习不稳定,因父母工作变动不得不频繁转学。
我讲的是不是自己杜撰呢,下面我们看下材料的本来面目:
新华社记者和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联合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与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降低收费标准”,是农民工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两个最大愿望。
这一调查历时7天,由新华社记者和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
调查显示,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占受访人数的58.4%。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占34.4%;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的专门学校”,占13.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陈光金表示,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城市人没有资格歧视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这位专家表示,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给人们的日常行为和语言带来了莫大影响。
调查同时显示,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占62.4%;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信息,占12.8%。只有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分别占4%、1.6%和0.8%。
陈光金认为,这一结果表明,农民工流入地还没有利用社会资本,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服务提供便捷的信息渠道。这无形中增大了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社会交易成本,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调查显示,收费高、没有城市户口,是农民工子女求学路上的两大“拦路虎”。
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
——《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22日第2版
 
这就是命题人对材料的加工过程,所处理掉的信息恰恰就是要求我们回答的问题,但是又不是无路可寻,毕竟命题人留下了能够反映这些答案的具体采访记录。所以这就体现了申论所要求的“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准确揭示反映的本质问题”的能力要求。
 
这里提一点,上面我们是以国考材料为例来分析申论考试的考点所在。但是省考与国考的命题还是有区别的。相信有些考生也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提起,谁谁申论裸考,考得比你认真复习的还要多呢。如果你就此认为申论不需要学习就有些因噎废食了,的确,省考中有些材料考点设置不足,有很多的内容可以直接引用,比如下面这个材料:
9.央视曾经播放过X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例子,以下是某期节目的文字节录。
解说:每天早上7点一过,X镇西马各庄村的徐大妈和另一位保洁员便开始挨家挨户收集垃圾。垃圾清运车是前些年村里做垃圾分类时上级出资购买的。
李某(村民):那会儿我们都给发好几个桶,厨余垃圾一个桶,灰土垃圾一个桶,白色垃圾一个桶。桶是政府给发的。天天都是到时候搁在门口,专门有人收,打声招呼就收走了,不合格就说你。
解说:所谓白色垃圾,指废弃的纸张、塑料制品等可回收物,它们经过处理后,可以制成别的有用品。每个月的1号是西马各庄村村委会统一回收白色垃圾的日子,早上8点,村民就陆续把大包小包装满白色垃圾的编织袋送到村委会大院。库管员宋某说,以往,村民们每交3斤白色垃圾就可以换一袋1斤重的洗衣粉,现在洗衣粉改成了大包装,要30斤才能换一袋。2007年,村里共收集白色垃圾2082斤,2008年增长了200多斤,而到了2009年,全村收集的白色垃圾总量达到4314斤,去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5500斤。
……
解说:早上,X镇实行垃圾分类的各村收集来的厨余垃圾,被送到X镇密闭式压装清洁站。在这里,厨余垃圾被留下用于堆肥。李副镇长介绍说:“就是过去农村那种堆肥方式,一层厨余垃圾,一层灰土覆盖,覆盖以后通过长时间的发酵,最后粉碎,这个周期应该有几个月的时间,然后就联系需要的农民。农民使用这些肥料完全是免费的。”
解说:厨余垃圾可以用来堆肥,灰土垃圾以及冬季产生的大量燃煤炉渣可以用作农村填坑造地的原料。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活垃圾中,灰土垃圾占到了六成,厨余垃圾约占三成左右。也就是说,X镇的大部分垃圾都被消解在本镇。
……
解说:冯教授是X镇垃圾分类试点的牵头人。
冯教授:我们的垃圾到底分多少类,这要根据农民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及能够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第二个就是要教给农民怎么分,也就是方法。
解说:不少村民用“习惯了”来回答我们提出的“怎么不觉得垃圾分类麻烦”之类的问题,但如何养成习惯却正是我们好奇的地方。
李某(村民):要想转变老百姓这种习惯,其实最开始也挺难的,确实很难。当时冯老师给我们出了很多的主意。
冯教授:2007年春节前,我们用一星期的时间,赶制出一批挂历发给各户,一是联系感情;二是挂历里面有垃圾分类的知识、做法、意义,而且还是用再生纸制作的,直接给农民一个概念,你看废纸就能做出这个来。另外,每天中午和晚上各20分钟广播,持续了半年。同时,还有村民骨干分片到户手把手指导分类。
……
冯教授:必须上门去收,交垃圾面对面。上门收等于是监督着你呢,你自己瞧着分好没分好。没分好你自己接着分。合格了发个价值等于三毛钱的合格卡。
解说:村民们将换来的“合格卡”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到村委会领取奖品,这些年,村里提供的奖品品种不断变化,有油盐酱醋,有卫生纸等。
冯教授:我们算一笔账,一户油盐酱醋卫生纸到底需要多少钱,这是一个参照物。第二个就是说,按照我们过去的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模式,X镇所产生的垃圾,如果运到这个填埋场去埋去,中间将花多少运费。我们把这些运输费、垃圾场的填埋费省下来,提前奖励给农民。这样,既节省了汽柴油的使用,又节省了垃圾填埋用地。还不产生路上的二次污染,给农民兜里边省点钱,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也高兴。
这是2014年9月联考的一则材料。对原文的加工仅仅是隐去了具体的地点,甚至囿于篇幅,命题者还去除了原文中与答题无关的内容,使得答题的难度进一步降低。在这套题中,针对这则材料命制了一道题:
假如你是X镇负责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9”,起草一个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经验介绍提纲。(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楚,不要求格式。不超过250字。
没有批评命题的意思,相反,2014年9月联考这套真题从质量上来说,应该是上乘的,因为其他题目在能力考查上相当精彩,这道题反而使得整套题难度层次鲜明,便于考生在15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答题。而且,同样是抄,认真研究的同学也可以抄得更漂亮。
所以在一定程度来说,省考抄材料是能够得到不错的分数的,关键是审清题目和找准主旨句;但凭着这点本事去参加国考恐怕就碰钉子了,很多考生抱怨国考没的抄,原因就是国考对申论材料的加工非常细致,基本避免了照抄得高分的可能。
但是省考命题也不是原地踏步,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弥补材料加工不够细致、能力考查不突出的不足,使得作答难度也逐渐上升,申论不认真学,抄也抄不到高分了。
比如下面这两套题,通过扩大作答范围使得阅读量、要点分散性都大大增加,难以找全所有要点:
2014年河北公务员:
从“给定资料”看,城市建设中保护和凸显文化内涵有什么积极作用?(20分)
要求:理解全面准确,表达简明扼要,不超过300字。
2015年北京公务员:
阅读给定材料,概括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概括准确全面,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300字。
有的地方考试还通过限定格式来避免直接抄袭材料的问题,比如:
2015年深圳公务员:
根据材料13 ,参照下面示例的概括方式,再列举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4点主要优势。(20分)
示例:“1.良好的区位条件:园区位于前海,毗邻香港,便于开展深港合作。”
要求:(1)概括准确,用词恰当,条理清晰;(2)总字数不超过300字。
备考申论,大家就当作锻炼自己归纳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一场旅途,这两项能力培养好了,抄材料也抄得准、快,而且是有需要、有选择地摘抄,不是出于不会答题而无奈被动地照抄。未来几年内,照抄材料必穷途末路,申论命题的发展必会使人“无字可抄”。
2.由“此”及“彼”:命题角度无限可能
我们再来看第三第四自然段删除的内容:
陈光金认为,①进城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制订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②对违规收费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要及时予以查处。这位专家强调,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没有像公办学校一样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两者不在一个起点上。③民办学校所收取的费用一定要用于自身教育设施的改善,不能挪作他用。
陈光金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所以往往是走一步算一步,因而对孩子的成长和学校质量的要求大多不高。(据新华网报道)
如果我在2011年国考地市级真题材料基础上继续命题:假如你是A市政府一名工作人员,请你就材料二中所反映的你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写一份建议提纲,供领导参考。
那被删掉的材料中陈光金先生的总结便是恰当的对策,也是我们答案的“得分点”。这里涉及提对策的一种思维,我们下面会具体谈。这里主要提示大家记住两点:第一,读材料,多反思,探究问题本源便是答案(有的时候当你探究问题本源后,发现材料中有明确的语句断定了问题本源,这时候你才能抄);第二,申论真题材料比题目更有研究价值,根据材料多设问,老题也能结新果。(应该说,这么复习的效果比做质量参差不齐的预测卷要好得多)
3.()
文章标签: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基本功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