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期
1、中年期一般指35—60岁,在心理学上所说的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过度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在50岁左右,(女性早于男性)同时又称为第二青春期。
2、来文森把人生的40--60化为中年期,这一时期经历中年转换期(40--45)达到中年高峰期60岁。
莱文森首先对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37—41岁对于多数男人是一个不稳定、焦虑和变化的时期。
3、中年期的发展源于:内在的变换,社会的压力、以及个人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方面。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要求最多、最大的时期。
4、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在多种角色和责任的压力下,中年人存在中年危机现象,即这个时期个体将经历身心疲惫。主观感受痛苦的阶段。
5、中年期思维发展到达了更加成熟的水平:表现为①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②辩证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6、中年期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岁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和晶体智力。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虽经验和知识积累呈上升趋势。
8、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即自我概念的发展(①自我是人格的核心②自我是第一“组织者”③自我的改变意味着个体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④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成年期
1、中年记忆的变化: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
2、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1、人格结构的稳定性(一是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二是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
2、人格的成熟性(①内省日趋明显②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③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3、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被认为是完美人格)
3、中年期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分为(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
初级控制是:人类通过改变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次级控制是指人类透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
4、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感知觉出现最早,也最先开始衰退。
中年人格的变化: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心理防御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5、埃里克森的职业发展理论:中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繁衍并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老年期
1、老年一般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
对老年心理变化,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老年期是丧失期(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的丧失)和毕生发展观两种。
2、研究个体心理老化从两个方面:一是从个体出发,二是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出发。
3、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点(认为①老年期心理变化只有衰退,没有发展②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到老年期,随年龄增长而衰退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二)毕生发展观(认为①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可以在人生中任何时候发生发展②不同心理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不同,③心理发展既有增长液有衰退,是增长和衰退的对立面的统一④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共同决定的。)
4、老年期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特征,不同的心理机能老化速率也不一样。
5、感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最早,而衰退最早的心理机能,衰退的主要表现是感觉阈限升高,即感受性下降,一般而言,这种下降趋势是逐渐进行,50岁缓慢变化的,60岁以后越来越明显。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
6、老年期记忆减退的特点:一:40---50岁出现较明显的记忆减退,二、其特点为:①意义记忆较机械记忆衰退为慢,②再认能力表现出逐渐老化现象,但再认比回忆保持较好,③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
7、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①信息提取困难②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③老年人较少的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④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
8、老年人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①利用多种感觉器官②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③放缓学习和做事的步调④有意识的进行改善记忆训练,提醒自己注重运用记忆策略。⑤增强记得住的信心,不能背着遗忘的包袱。
9、老年期智力减退:一,老年期智力水平的衰退,二、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
10、老年期人格特征:既有稳定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其变化表现为:①不安全感②孤独感③适应性差④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⑤回忆往事。
11、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原因:①生物学的衰老②心理上的老化③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12、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
a、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对老年人生活做心理准备,
b、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c、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
d、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e、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六、避免逃避式的适应关系。
13、老年期适应退休的过程可以分为4个时期:期待期;退休期;适应期;稳定期。
14、老年期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15、死亡的来临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