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参考资料】 (一)乐府 1. 秦﹑汉间的乐府建置 : 乐府建置始于秦代,与太乐并立﹐分属内廷掌管﹐根据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及1977年始皇陵出土的错银乐府钟。梁 刘勰 ﹑唐 颜师古 ﹑宋 郭茂倩 及 郑樵 ﹐皆据
【相关参考资料】
(一)乐府
1.秦﹑汉间的乐府建置
: 乐府建置始于秦代,与“太乐”并立﹐分属内廷掌管﹐根据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及1977年始皇陵出土的错银“乐府”钟。梁
刘勰﹑唐
颜师古﹑宋
郭茂倩及
郑樵﹐皆据《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之说﹐把“乃立乐府”解释为始创乐府的建置。宋
王应麟﹑清
何焯等曾据汉惠帝二年的史料提出异议。实则《史记·乐书》与贾谊《新书》亦早有武帝以前的有关乐府记述。今人以为乐府始创于秦﹐汉初因袭之;汉武帝立
乐府﹐应解释为乐府机构的大规模扩建。
哀帝罢乐府
与晋﹑隋间的太乐乐府: 公元前7年﹐
汉哀帝裁撤乐府官﹐下诏:“其罢乐府官;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条奏﹐别属他官。”对于这一史实﹐有“罢(停办)”﹑“省(精简机构)”两种解释。《汉书·礼乐志》明确记述:当时的乐府员工﹐经过裁减﹐余下47%﹐并入太乐机构。晋﹑隋间﹐有“太乐乐府”之名﹔《隋书·音乐志》郑译乐议讨论“三声并戾”﹑“三声乖应”问题﹐前称乐府﹐复称太乐﹐可见这一时期乐府与太乐仍为同一机构。唐代在太乐署之外﹐无乐府之名﹐另设
教坊与
梨园。此后就不再有乐府机构的设施。
乐府
与雅﹑俗乐的关系: 汉初乐府令夏侯宽为《安世乐》“备其箫管”﹐属
雅乐的礼仪活动﹐其乐实为当时民间
俗乐的“楚声”。武帝时﹐
李延年更用大量的民间俗乐从事郊祀礼仪活动。晋﹑隋间太乐乐府用“清商音律”。至唐代﹐太乐署仍然兼管雅﹑俗乐。这些史实说明中古以前﹐太乐或乐府作为音乐机构与它们所管理的音乐之间﹐并无严格的雅﹑俗界限。太乐或乐府作为宫廷机构﹐所掌音乐的种属往往与君主的好恶有关。君主中有为的创业者如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思想豁达﹐不拘泥于雅﹑俗之见的﹔隋文帝有所偏颇﹐但他所提倡的“华夏正声”﹐实为南朝“
清商乐”﹐不过是以前代俗乐为雅乐罢了。
王运熙《乐府诗论丛》以为太乐掌雅乐而乐府掌俗乐的分立二署之说﹐是宋代以后雅﹑俗异流思想的反映﹐实以后代制度推论前事。
乐府
与乐府
诗词: 音乐文学的史料中以乐府借称乐府诗词﹐已成通例﹐最是出现这种用法的是梁刘勰的《
文心雕龙·乐府第七》。至宋代﹐郭茂倩编《
乐府诗集》﹐用乐府二字来概括入乐的诗歌。再晚﹐某些文人将套用歌词体式的不入乐的诗﹑词﹑曲亦皆名之为“乐府”﹐则是名词的混用了。
(二)、乐府诗的分类
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一百卷,这是一部对唐五代以前的乐府诗带有集大成性质的总集,它将历代乐府诗分为十二类:
1.【郊庙歌辞】是朝廷祭祀用的乐章.古代皇帝立郊祭祭天地,於宗庙祭祖先,郊庙歌辞便是郊祭,庙祭时歌颂天地,祖宗的乐章.
2.【燕射歌辞】是帝王宴请宗族,亲友,宾客和大射时所奏的乐曲.
3.【鼓吹歌辞】起初是一种军乐,后来一度与俗乐结合,但汉以后又转为雅乐,用於朝会,田猎,道路,游行等场合.歌词今存【饶歌】十八篇,其中有若干首是民歌.
4.【横吹曲辞】也是一种军乐,来自西域.汉曲多已不存,【乐府诗集】中所收的【梁鼓角横吹曲】是从北朝传来的,其中保留了一些北方民族的民歌.
5.【相和歌辞】原是汉代的民间歌曲,包含不少民歌,后来产生了大量受民歌影响的文人作品.相和歌中的平调,清调,瑟调三部类,称清商三调,曹魏开始特别发展,成为相和歌的主要部份.
6.【清商曲辞】是南朝入乐的歌曲,郭茂倩将这些歌曲分为【吴声歌】和【西曲歌】,晋,宋,齐时代江南一带的【子夜歌】就收在吴声歌曲中.
7.【舞曲歌辞】现是配合吴踊而作的,郭茂倩分为雅舞,杂舞两大类,前者用於「郊庙朝餐」,后者用於宴会游乐.
8.【琴曲歌辞】是由琴伴奏而作的歌辞.
9.【杂曲歌辞】这类歌辞所收曲调,在唐宋时代配乐情况已不清楚,有的只是文人案头之作,根本没有配乐.因其数量甚多,内容复杂,故称为杂曲歌辞.察其风格,多数与相和歌辞,清商曲辞相近.
10.【近代曲辞】这一部分是收编的隋唐两代的乐府作品.这一部分收罗较庞杂,且都是文人作品.
11.【杂谣歌辞】包括一些历代民间谣谚和一些短歌,其中还有不少童谣,收罗是较为庞杂的.
12.【新乐府辞】指的是唐代诗人所写的「即事名篇,不复倚傍」的一种歌行体的乐府.由杜甫肇始,而元稹,白居易发扬光大.新乐府辞连古乐府的曲名都不沿用了,也就与音乐无关,所以这应该说是由乐府生发出来的一种新的诗篇,新的体裁.
上述十二类中,郊庙,燕射,鼓吹,横吹,舞曲,属於「官乐」,主要是庙堂文学;相和,清商,琴曲,杂曲,属於「常乐」,主要是一般流传在民间无名氏的作品.这两者都是入乐的.其中近代曲,新乐府,杂谣歌辞,就不一定都是入乐的作品了.就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所作的分类和所收的作品看,其中鼓吹,横吹,杂曲,相和,清商和杂谣歌辞,都有些民间优秀的作品,可以说是乐府诗的精华所在.
(三)、乐府诗的特质:
可以先由古诗与乐府诗的异同说起.
就作者而言:乐府为民间作品,古诗多系士大夫阶层之作.
就诗乐关系而言:乐府可歌,古诗不可歌,只能吟诵.
就形式句法而言:乐府多长短句,古诗多形式整齐之五言诗或七言诗.
就题材内容而言:乐府以纪功叙事居多,古诗则任意所之.
就作品风格而言:乐府贵遒劲,古诗尚温雅;乐府较显露,古诗较含蓄.
具体而言,乐府诗的特质盖有三端:
1.题材内容富有写实精神:乐府诗来自民间,感於哀乐,缘事而发富有写实精神,广泛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情感.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汉代的诗歌】曾比较乐府民歌和词赋的内容:
一种是上层社会的装饰品,带著浓厚的贵族色彩和典丽的气息;另一种是社会民生的表现,在质朴的文字里,蕴藏丰富的情感与真实的内容.有的描写战争,有的表现饥寒,有的歌咏孤儿病妇的悲哀,有的描写家庭男女的悲剧.这一切都具有活跃的生命,表现了民间歌辞的艺术价值.
2.表达形式具有民歌特色
乐府诗文字朴实,语言活泼,情感热烈, 在表达形式上自由变化,充分显现民歌的特色.就其最具体而言,有三项特色:
(1).多用问答的形式。
(2).字句自由变化,长短不拘,从一二字到八九字,参差不齐.如《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颸,东方须臾高知之.
再如《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两首都是和乐府中的情歌,前一首以女子的口吻,叙她听到情人变心的消息,下定决心要一刀两断,但回想起当初的两情相悦,内心又难以割舍,究竟绝与不绝呢只好无奈地说:算了,甭再想他了,等天亮了,天日自会照亮我的心!后一首也是出自女子口吻,指天发誓,永远相亲相爱,显示爱情的坚固永久,无以复加.两首诗的句法参差,自由变化,适足以流露炽热的挚情.
(3).常有长篇的叙事诗.如汉末的《孔雀东南飞》:
《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并列为南北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属家庭悲剧,《木兰辞》属社会喜剧,分别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自从此诗流传之后,木兰从军的故事不但在历代的诗歌,戏剧中不断出现,更活在广大的中国人心目中.
乐府诗在表达形式上,除了以上三点以外,常用譬喻,双关的修辞方式,语言通俗,保存口语等,也是十分显著的特色.
3.诗乐合一呈现乐教的意义
最早的文学形式,往往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合一.《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接本於心.”(周礼.地官.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五礼防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民之情而教之和.”中国在传统温柔敦厚的诗教之外,尚有致中和的乐教.因为乐本人心,声有哀乐,性情相通,灵气相契,能在无形中陶冶性灵,变化气质。
(四)、
汉代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在艺术上,汉乐府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性。明代徐桢卿在《谈艺录》中说:“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诗经》中绝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诗,很少带有故事情节。汉乐府歌诗中则出现了较为完整的情节和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孔雀东南飞》那样的长篇叙事诗,也有《陌上桑》等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的作品。即使那些不以叙述故事为目的的短诗,也往往有一些具体的生活片断和细节描写。如《十五从军征》中,重点描写了那个老兵到家前后的经历,通过他的遭遇和感触,以小见大,揭露了汉代的兵役制度。又如这首《艳歌行》: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 。
夫婿从门来,斜倚西北眄。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全诗除了前两句的起兴和后两句的抒情,中间叙述了一件主人公流浪途中见到的小事,写出了飘泊之苦;夫婿“斜倚西北眄”的动作,逼真传神,很有戏剧性。这种写法与《诗经》中那种直抒胸臆、重章叠唱的作品有显著不同。在汉乐府歌诗中,作者或以第三人称的方式铺叙故事;或通过主人公的自诉表现生活场面和细节;或在人物对话中展示一定的情节,表现方式灵活多样。作者特别善于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表现其性情;注意从不同角度刻划人物形象。如《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诗中生动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罗敷的形象。她勤劳美丽、忠于爱情,同时又勇敢、机智,不仅敢于反抗,而且善于斗争。面对太守的调戏,她镇定从容,一面轻蔑地斥责对方:“太守一何愚”,一面采用夸夫的手段从气势上压倒太守,终于使太害狼狈而归。这一形象从外貌到精神都是光彩照人的。诗中采用虚实结合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写罗敷的美貌,先从她的生活环境写起,一直写到她的妆饰。然后避开对她的容貌的正面描写,又写旁人对她的美貌的反应,引起读者的联想,起到了正面描写所起不到的作用;然后又通过她回答太守时的轻蔑、夸赞夫婿时的自豪,表现了她的坚贞和机智,使一个光彩照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呼之欲出。这样生动的人物描写是以前的诗歌中罕见的。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作者具有深切的生活体验,叙事抒情皆如信口而出,不假文饰,但又情景逼真,很能感人。如《孤儿行》: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
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
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
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 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啗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独且急归,当兴校记。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
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主人公用如泣如诉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琐事一一道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清代沈德潜在《方诗源》中评此诗说:“极琐碎,极古奥,断续无端,起落无迹,泪痕血点,结掇而成。”其成功奥秘就在于它是作者心声的自然流露。很多作品用日常习见的事物作比兴,如《白头吟》中用“竹竿何袅袅,鱼尾何漇漇”来比喻恋人间的幸福和谐;《艳歌行》中主人公用“水清石自见”比喻自己行为磊落,真相终会大白;《古歌》中用“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形容思乡的苦况,都写得浅显生动,韵味悠长。另外,《饮马长城窟行》中不仅用了出色的比兴,而且采用顶真句式,造成步步转折、蝉联往复的抒情效果,民歌色彩非常浓厚。因此,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
汉代乐府诗中的有些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如《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中用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和高度夸张的比喻表达对爱情的坚贞;《战城南》、《乌生》、《枯鱼过河泣》中展开了奇特的想象,或让死者与乌鸦对话,或让乌鸦自诉遭遇,或假托枯鱼告戒同伴,令人拍案惊奇;《陌上桑》中则把女主人公做了理想化的表现,其情节幽默风趣,带有喜剧性。这些浪漫主义的表现正是民歌的突出特点。
汉代乐府诗的形式灵活自由,篇章句式变化多样。它们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创造了包括四言、杂言和五言的丰富的诗歌体裁,便于容纳更多的内容,更为自由地叙事抒情。其中的《陌上桑》、《饮马长城窟行》、《孔雀东南飞》等已经是成熟的五言诗;《战城南》、《妇病行》、《孤儿行》等是参差多变的杂言诗;有的作品还带有一些七言句式。汉乐府民歌是由《诗经》的四言体向五、七言诗过度的重要阶段。自此以后,五言诗就在诗坛占据了重要地位,七言诗也逐渐走向成熟,杂言诗则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诗体,受到了历代作家的喜爱。
汉代乐府诗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此诗又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梁代徐陵的《玉台新咏》。诗前有序云:“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可知此诗取材于真人真事,约成于汉末建安年间。全诗共340多句,1700多字,是汉文学史上最长的叙事诗之一。它通过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婚姻悲剧,暴露了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和婚姻美满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汉代的风习礼俗。
诗中叙述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悲剧,情节曲折动人,矛盾冲突尖锐复杂。兰芝被遣展开了主人公同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是故事的开端。刘、焦分手,兰芝回家后受兄长逼迫,违心地应允了太守家的婚事,是故事的发展,至此,人物关系更为复杂,矛盾冲突愈加尖锐。到了仲卿闻讯,前来责难兰芝,二人产生误会,后来相约殉情,故事便发展到高潮,各种矛盾充分展开了。刘、焦二人双双自尽,矛盾得到解决,是故事的结局。最后,二人合葬,墓旁生出松柏梧桐,令人嗟叹不已,是饶有余味的尾声。全诗围绕刘、焦的爱情悲剧描写了各种矛盾冲突,情节紧凑集中,剪裁精当,引人入胜。
诗中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勤劳善良、美丽温顺,但又柔中有刚,敢于反抗。焦仲卿同样善良温厚,忠于爱情,但性格懦弱,守礼尽孝,对母亲抱有幻想。焦母和刘兄是两个典型的封建家长,前者专横顽固,后者庸俗事例。他们的压迫促成了刘、焦二人的悲剧。刘、焦两人不向封建势力屈服,用生命去追求爱情和自由,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人民的美好理想。作者通过富于个性的对话和行动、细节描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对次要人物,也能用简要的笔墨使其神情毕肖。如焦母面对仲卿“捶床便大怒”的动作和“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的喝骂,生动表现了她的专横无理;而刘兄对兰芝的一番劝诱,又活画出一幅市侩小人的嘴脸。
《孔雀东南飞》在叙事中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运用了很多铺叙、烘托和渲染,以造成感人的艺术效果。“严妆”一节详细叙写刘兰芝被遣时着意梳妆打扮,即刻划了他的美丽和坚贞,也表现了其复杂心情。太守迎亲一节,极力铺陈其豪华,反衬出兰芝的悲凉心境及不慕荣利。景物描写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渲染作用。如用“其日牛马嘶”来渲染太守迎亲的热闹场面,用“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来造成一种悲剧氛围,都从不同方面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悲哀,此外,诗中还出现了一些抒情性的穿插,也有助于对艺术氛围的渲染。
另外,此诗在写实的基础上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诗的末尾写仲卿夫妇合葬华山,墓旁松柏、梧桐枝叶相交,鸳鸯相向,日夕合鸣,以象征他们爱情的不朽,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是浪漫主义的。
《孔雀东南飞》是汉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叙事诗。千百年来,它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近代以来,又被改编成戏剧,流传甚广。
汉代乐府诗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优良传统,它的大胆反映现实的精神在诗歌史上影响深远。后代凡是反映民生疾苦、暴露黑暗现实的诗作往往采用乐府的形式,以至于批判现实成了乐府诗的一个基本特点。
汉代乐府诗大大发展了我国的叙事诗,它的以事成篇、即事见义的表现方式和叙事写人的技巧都被后代作家继承和借鉴,成为乐府诗的共同特征。
汉代乐府诗的诗体形式也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的五言诗直接影响了文人五言诗的产生,杂言诗也成为诗歌史上的一种重要体裁,长期被后代诗人所运用。(文章源自《中国文学史》上卷第一编第五章,北师大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