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逻辑推理题-逻辑基础(4)
时间:2016-08-30 20:31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点击:次
★★★★★七、假言命题★★★★★ 假言命题是行测逻辑最重要的知识之一,绝大多数题干都是以假言命题的形式表述的。对假言命题的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逻辑推理得分的高低。 (一)假言命题的分类 假言命题其实
★★★★★七、假言命题★★★★★
假言命题是行测逻辑最重要的知识之一,绝大多数题干都是以假言命题的形式表述的。对假言命题的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逻辑推理得分的高低。
(一)假言命题的分类
假言命题其实只有两种: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1.充要条件假言命题:标准形式为:P,当且仅当Q。这种假言命题最无脑,P和Q实际上就是一回事。当P是Q的充要条件时,Q也是P的充要条件。
2.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标准形式为:如果P,那么Q。这是在逻辑推理中最重要、最常见、最难理解的形式。在这个标准形式下,我们说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Q是P的必要条件。
其他形式的假言命题没必要讲了,因为它们99%都可以转化成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形式,而且,我们绝大多数人面对一个假言命题,在思维上都是先把它转化成充分条件的形式,再进行推理的。另外那1%属于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基本不会考,即便考到,也一定简单的要死。
(二)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
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和后件根本就是一回事,真假性完全一致,推理极为简单,因此根本没必要去考。例如:
一个人是美国人,当且仅当他具有美国国籍。
OK,如果有个人不是美国人,我能推出他一定没有美国国籍;
如果有个人是美国人,我能推出他一定有美国国籍;
如果有个人没有美国国籍,我能推出他一定不是美国人;
如果有个人有美国国籍,我能推出他一定是美国人。
知道一个情况,就能毫不犹豫地断定另外一个,这样的题有可能考么?
(三)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
这是假言命题的精髓:我们把形如“如果P,那么Q”的描述简记为P→Q,即P推出Q。我们日常对这种假言命题的理解是:只要P发生,Q就一定发生。逻辑上也是这么理解的,但是还有更多的含义。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
【命题1】
如果你不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我就抱着孩子去跳楼!
上述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很可能出自一个饱受婚外情折磨的母亲之口。我们关心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这位母亲说的话是真话呢?
(1)老公没和狐狸精一刀两断,老婆抱着孩子跳楼了。很明显,老公事后会想:看来我老婆是动真格的了。也就是说,他认为老婆说的是真的。
(2)老公没和狐狸精一刀两断,老婆也没抱着孩子跳楼。很明显,老公会想:敢情她就会吓唬我,她跟本不敢跳。也就是说,他认为老婆说的是假的。
(3)老公和狐狸精一刀两断了,老婆没抱着孩子跳楼。这时一个负责任的老公会想:感谢老婆给了我这次机会,我下次再也不能这样了,不然没准她真跳楼了。也就是说,他认为老婆说的是真的。
(4)老公和狐狸精一刀两断了,但老婆依然抱着孩子跳楼了。这时老公会想:这都是我的错,可是我都断了,她为什么还跳?尼玛这个骗子!但是转念一想明白了:老婆只说如果我不断,她就跳;并没有说我断了她就不跳啊!我错怪老婆了,还是我不好。也就是说,他认为老婆说的还是真的。
这就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性判断规则:只有在前件为真(老公没和狐狸精一刀两断)、后件为假(老婆没有抱着孩子跳楼)的情况下,这个假言命题才为假,其他情况下均为真。
2.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
前面已经讲过,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可以简记为P→Q,那么其推理规则是:前真推后真、后假推前假。即P→Q有两层含义:P可推出Q,非Q可推出非P。其他情况不能推。依然以命题1为前提,推理规则是:
(1)如果我们知道老公没和狐狸精断掉(前真),那么能推出老婆一定抱着孩子跳楼了(后真)
(2)如果我们知道老婆没抱着孩子跳楼(后假),那么能推出老公一定和狐狸精断了(前假)。
(3)如果我们知道老公和狐狸精断了(前假),那么无从推断老婆有没有抱着孩子跳楼,因为前面介绍了,老公如果和狐狸精断了,那么老婆无论怎样,都不算说假话。
(4)如果我们知道老婆抱着孩子跳楼了(后真),那么也无从推断老公有没有和狐狸精一刀两断,因为前面介绍了,老婆如果跳楼了,那么无论之前老公做了什么,也都不算她说假话。
(5)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命题1是假命题,那我们就知道,一定是老公没和狐狸精一刀两断,并且老婆也没抱着孩子跳楼。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命题1才是假的。
3.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矛盾
根据以上分析容易得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如果P,那么Q”的矛盾命题是“P且非Q”。即:
如果你不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我就抱着孩子去跳楼!矛盾于:
你没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我也没有抱着孩子去跳楼。
4.其他假言命题与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转化
(1)“只有P,才Q”可转化为“如果Q,那么P”,即Q→P。例如:
只有你不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我才抱着孩子去跳楼。等于在说:如果我抱着孩子去跳楼,你就不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也就是:我抱着孩子去跳楼→你不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然后前真推后真,后假推前假。
(2)“除非P,否则Q”可转化为“如果非P,那么Q”,即(非P)→Q。例如:
除非你不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否则我抱着孩子去跳楼。等于在说:如果你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我就抱着孩子去跳楼。也就是:你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我抱着孩子去跳楼,然后前真推后真,后假推前假。
注:不要管这合不合道理,你就记住只要有人这样说,你就这么理解就对了。
(3)“P,除非Q”可转化为“如果非Q,那么P”,即(非Q)→P。例如:
你不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除非我抱着孩子去跳楼。等于在说:如果我不抱着孩子去跳楼,你就不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也就是:我不抱着孩子去跳楼→你不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然后前真推后真,后假推前假。
(4)“P,否则Q”可转化为“如果非P,那么Q”,即(非P)→Q,和上面的“P,除非Q”是同一个意思。即:
你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否则我抱着孩子去跳楼。和这个命题:你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除非我抱着孩子去跳楼。逻辑上其实是一个意思。(你一定在想:你TM扯淡!)我没扯淡,真的。它们的逻辑含义都是:你不和狐狸精一刀两断→我抱着孩子去跳楼。
(5)“不P,就不Q”这个不需要转化,因为它本来就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非P)→(非Q)。例如:
你不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我就不跳楼。就是:你不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我不去跳楼,然后前真推后真,后假推前假。
(四)推理规则的灵活使用
任何一个P→Q的表达式都可以按照“前真推后真,后假推前假”的规则进行推理,也就是说:
P→Q(即前真推后真)等价于(非Q)→(非P)(即后假推前假)。这意味着:
1.(非P)→Q(前真推后真)等价于(非Q)→P(后假推前假)即:
“如果非P,那么Q”等价于“如果非Q,那么P”。例如:
如果你不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我就抱着孩子去跳楼。等价于如果我不抱着孩子去跳楼,你就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你一定在想:这好理解)
2.根据转化的第2条:“除非P,否则Q”可以记为(非P)→Q
根据转化的第3条:“P,除非Q”可以记为(非Q)→P
而(非P)→Q等价于(非Q)→P
所以:“除非P,否则Q”等价于“P,除非Q”,即:
除非你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否则我抱着孩子去跳楼。等价于:你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除非我抱着孩子去跳楼。(你一定在想:擦,你TM逗我?)我没逗你,这是真的。
3.根据前面的真假性判断我们可以看到:充分条件假言命题P→Q在前件为假的时候,无论后件怎样,它都为真;在后件为真的时候,无论前件怎样,它都为真。也就是说(非P)和Q这两种情况只要出现一个,它就为真。你们想起了什么?对了,相容选言命题。如果我用相容选言命题来表达:或者非P,或者Q。那和说:如果P,那么Q是完全一样的。即:假言命题等价于相容选言命题。但是要注意,假言命题里的P在相容选言命题里面要变成“非P”。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和那个狐狸精一刀两断,我就抱着孩子去跳楼。等价于:或者你和她一刀两断,或者我抱着孩子去跳楼!(你一定在想:瓦擦,还真是!)
(五)为什么你们不理解假言命题。
如果你不给我加薪,那我只好辞职。
只要我不辞职,你就给我加薪。
根据推理规则,“只要Q,就P”等价于“如果P,那么Q”,因此这两个命题的含义明显一样,但是很多人却认为明显不一样。为什么呢?
因为你们头脑里总把“因果”、“先后”这样的概念强加在假言命题上。
假言命题的前件和后间的关系是纯洁的前后关系,即:在句子中,前件在后件的前面。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关系。
具体到“如果你不给我加薪,那我只好辞职了”这句话来说,这个假言命题不代表“你不给我加薪”是“我辞职”的原因;也不代表“你不给我加薪”在先,“我辞职”在后;它只代表“你不给我加薪”的情况一旦出现,我们就能确定“我辞职”的情况必然出现,仅此而已!至于“我辞职”是因为什么,是发生在“你不给我加薪”之前还是之后,一概不知!
只有从“因果”、“先后”这类词中超脱出来,才能真正理解假言命题的含义。
诸葛亮之所以神鬼莫测,就是因为他做到了这一点。
一日他坐在帐中,发现大风吹折了帐前一棵大树。他说:“此风主损一员大将”。不久,来人禀报赵云病亡,诸葛亮吐血数斗,昏厥于地。诸葛亮这种类似“观象知天意”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以此为例来分析一下。
首先,诸葛亮说“此风主损一员大将”时,他清楚地认识到:只要“刮了此风”的情况发生,“损一员大将”的情况就必然发生。但是,他既没有说“刮风是损一员大将的原因”,也没有说“刮风之前损了一员大将”,更没有说“刮风之后要损一员大将”,他只是看到“风刮了”,就说“将损了”,因此他是神人!
我们难以企及诸葛丞相的高度,但是至少我们向他靠近一点点,牢牢记住假言命题的前后件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只有逻辑关系。相信选中下面↓,你们就会由衷地点头微笑了。
如果你不给我加薪,那我只好辞职。
只要我不辞职,你就给我加薪(了)。
这两句话含义一样,能够接受了吧?
【结语】
以上是我对整个逻辑体系的一点认识。我一直认为,只有具备扎实的逻辑基础,才能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到更多的分数。。希望这篇帖子能够帮助更多在考公的征途上毅然前行的人们。祝大家都能够顺利通过考试,走上自己中意的岗位。更重要的是:
当官之后,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百姓。
文章标签: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逻辑推理题逻辑基础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