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讲话对申论写作的借鉴价值
钟罗庆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申论写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博学,彰显申论写作者“腹中有物”;大众语言,让申论写作内容变得更饱满;巧妙,使申论写作内容表达得恰到好处。借鉴这些方法将有助于申论考生在申论写作中取得更高的分数,进而为考生的公务员考试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习近平;讲话;申论写作;借鉴价值
申论是公务员招考必考的科目之一。要取得公务员考试的成功,申论考试务必要取得不错的成绩。在申论中,最后一题的文章论述(以下简称“申论写作”)部分一般占到申论考试分值的 40 分左右,其他题型所占的分值一般是在 10—20 分。由此可见,申论写作是申论考试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申论要想取得不错的成绩,此部分就是需要攻克的重点、堡垒、高地,在一定程度上说, “得申论写作者,得申论高分”并不为过。但是,“据统计,国考申论科目历年平均分在 30 分左右……历年国考,65% 的人分数在 45 分以下,45 分至 65 分的比例在25% 左右,而达到 65 分以上的仅为 10%。”由此可知,目前申论的考试成绩并不是很理想。要提高申论考试的分数,无疑要在重点部分(申论写作)下功夫,而申论题目历来都紧扣社会热点,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在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核心领导人的今天,习总书记的讲话风格必然会对当今官方话语体系产生很大的影响,申论作为过国家选拔公务员的考试科目,自然要向国家层面靠拢。仔细分析一下习近平的讲话,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对申论写作可资借鉴的地方,并以此来进一步提高申论考试的成绩。总的来说,习近平的讲话对申论写作的借鉴价值主要体现为“博学”、“大众语言”、“巧妙”三点。
一、博学——彰显申论写作者“腹中有物”
习近平在讲话中广泛并大量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这在《习近平用典》中可见一斑,其摘抄自习近平的上百篇讲话和文章,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典故达到 135 则。
用典方面:“据统计,在《习近平用典》中,习近平引用次数最多的是儒学经典,其中,引用《论语》11 次, 《礼记》6 次,《孟子》4 次,《荀子》3 次,《尚书》、 《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道家、法家、墨家的经典语录也频频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分别出现 8次(《老子》6 次、《庄子》2 次)、9 次(《韩非子》4 次、《管子》4 次、《尸子》1 次)和 1 次(《墨子》)。此外,习近平 7 次引用苏轼的名言名句。”
诗词方面:习近平大量引用李白、张九龄、王之涣等诗人的诗歌。例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笔者所列只是习近平在引经据典方面的冰山一角,可见其知识之广博。
即使在国外,习近平也很巧妙地利用外国当地文化。 如 2015 年 4 月 21 日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引用当地的谚语:“风,不是总朝着海员希望的方向吹。” 2013 年3 月 23 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引用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2013 年 9 月 7 日在纳 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引用哈萨克斯坦伟大诗人、思想家阿拜·库南巴耶夫名句:“世界有如海洋,时代有如劲风,前浪如兄长,后浪是兄弟, 风拥后浪推前浪,亘古及今皆如此。”
习近平的讲话旁征博引、化为己用,这是“博学” 的表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如此,事实上,习总书记也曾明确说过“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博 学”是一个读过许多书的表现,而读书也是一个成功者必不可少的条件,自古先贤都是博览群书之人,只有博学方能治国平天下,作为管理国家的公务员更不例外。申论写作要得高分,必然也离不开“博学”,“博学” 是通过大量的名人名言、诗词来表现,通过这样的方式 无形中就在告诉阅卷老师一个信息——申论写作者读过很多书,是一位“腹中有物”的考生。一份处处都洋溢着“博学”的卷面和一份语句基本平谈无奇的卷面相比, 孰高孰劣,一看便知。而要达到“博学”的水平,申论写作者应要做到:一是多阅读典籍和经典名句,并且在头脑中记忆下来;二是在申论写作中要运用合适的诗词、典故。
二、大众化语言——使申论写作紧跟时代步伐,接地气
大众化语言是指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词语。
通过阅读习近平的讲话,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也是蛮拼的”、“点赞”(2014 年 12 月31 日习近平 2015 年新年贺词)、“任性”(2015 年 3月 5 日习近平参加全国人大上海团的审议)、“拍砖”、 “缺钙”、“搭车论”、“大块头”、“刀把子”、“橡皮泥”、“稻草人”等。
习近平讲话语言的“大众化”特色提醒我们:在申论写作中,应该借鉴这种文风,使得语言更富有时代感,并能贴近百姓生活。这样的语言吻合新的官方话语特点,能够让考官眼前一亮,从而提高申论分数。
要达到这种水平,写作者要做到两点:一是关注时事、多看时评,并且收集此类词语;二是要多动笔写。这个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注意——避免书写诸如“杯具”(悲剧)、“肥家”(回家)、“碎觉”(睡觉)、“童鞋”(同学)这样的词,这类词语故意生造错别字,是不可取的。
三、巧妙——使申论写作内容表达得恰到好处
仔细阅读习近平的讲话,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习近平的讲话所用的语句非常符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氛围、环境,我们称之为“巧妙”。具体比如:
巧妙利用服饰 如“刚才我在门口迎接大家,看到现了现代气息,让我们更亲近。中国老百姓看了以后,也会感到亲切,会感到各位就像到邻居家串门,来朋友家叙旧一样”(《习近平在 APEC 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一句看到各位的穿着服饰就像“邻居家串门”、“朋友家叙旧”,瞬间就拉近了双方关系,消除陌生感。这个语句用在当时情况——欢迎宴会,是非常切合实际的。
巧妙利用环境 如《习近平在 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讲话》上的内容:“每年的春秋两季,都有成群的大雁飞到这里,雁栖湖由此得名。亚太经合组织的 21 个成员就好比是 21 只大雁。”利用大雁飞过而得名的雁栖湖,来类比经合组织的成员如大雁飞行(大雁飞行是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因为它们整天得远距离飞行,单靠一只雁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雁之间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有劲的大雁在飞的时候,翅膀尖扇起的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就把小雁轻轻地抬起来,长途跋涉的小雁就不会掉队)。“加强合作、展翅高飞”的目的就不言而明了。而且,经合组织的发展,确实需要如大雁飞行一般的共同合作。所以,利用当时的环境——雁栖湖,来表达此次的经合组织会议目的,是恰如其分的。
巧妙利用语言 习近平的讲话喜欢用大众语言、利用家常话语来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易懂,比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4] ,“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5]。
巧妙利用各种引用 引用好故事,“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经常寓道理于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比如,在讲到坚定理想信念时,讲过陈望道的故事。习近平在论述领导干部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时,讲了初唐名臣裴矩的故事。在欧洲的多次演讲中,习近平更是有针对性地反复运用了讲故事这一方式。”[6] 引用典籍和经典名句,这一点在之前的第一部分“博学”已经有所涉及,现撷取其一则加以阐述。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所说:“‘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在中央纪委会议上,此引用便就非常契合会议环境。
如此“巧妙”的方法其实是利于申论写作的,因为,利用此方法,可以将申论写作的内容论证得更为扎实和贴切,达到论点和论据的充分结合,意图和途径的巧妙组成,从而进一步将所写的申论文章落实、落好、落稳。所以,习近平讲话的这一特点是有益于申论写作的,而为了取得申论写作的高分,我们自然也应该积极地借鉴这一有利的方法。
四、小结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影响一份申论写作试卷得不得高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结构上必须要严谨,所写文字要是议论性文字,而不能是说明性文字等等。所以,并不是说只要做到“博学”、“大众化语言”和“巧妙”,申论写作就可以得到高分。而是说,做到“博学”、“大众化语言”和“巧妙”更能为申论写作得高分添一份筹码、助一份力量、增一些希望,这也是我们分析习近平讲话对申论写作的借鉴价值的意义所在。
编辑:广东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