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中的政府思维全面解析——申论和面试高分的基本思维要求

时间:2015-04-19 22:45来源:未知 点击:
公考中的政府思维全面解析——申论和面试高分的基本思维要求 结构化是行测、申论、面试考试的基本模式,这也意味着公务员考试是有章可循、有规律可解的,只要摸透公考结构化的特点,可以找到破题、解题的关键。
  公务员考试最重要的两点是:结构化和政府思维。
     结构化是行测、申论、面试考试的基本模式,这也意味着公务员考试是有章可循、有规律可解的,只要摸透公考结构化的特点,可以找到破题、解题的关键。
在公考中,不管是申论还是面试,要取的好成绩,就一定要学会身份转换,用政府思维来思考问题,站在政府公职人员的角度和立场来回答问题,让考官有共鸣。那么,到底什么是政府思维,我们又如何体现这种思维呢?
一、  民众思维
         跟政府思维相对的就是我们的民众思维,当我们还没进入考场准备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系统的时候,当我们在街头巷尾闲聊的时候,当我们在网络上侃侃而谈聚众八卦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用民众思维去看问题,停留在民众的角度。但一旦我们坐在考场上,我们就应该主动转换我们的思维。

大家先来看几个社会现象:
1.乱闯红灯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2.“元芳你怎么看”的网络调侃现象;
3.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的现象;
4.“拼同学”成为新的“关系文化”的现象;
5.民间办事难、人在“证途”的现象;

如果我们只用民众思维去看问题,效果是这样的:
1.     乱闯红灯素质低,扰乱交通秩序;
2.     网络语言的发展和网络传播速度的快速;
3.     惠民便民利民,公共服务设施更完善了;
4.     这种关系文化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
5.     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ZF工作效率低。
      停留在民众角度单方面看待问题,就会显得眼界小,且片面,思考不深入,没有政治敏感性和政治素养,这是不利于公考的。如果用政府思维是怎样思考?大家请稍安勿躁,我们来逐步探讨。

二、  政府思维
    我们常说的政府思维,用语言概括是这样的:具备政府的角度,看到社会深层面的问题,对于问题要有积极的方向去看待和解决,这就是政府思维。
     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这段话,是有以下几个要素的:以人为本思维、积极阳光思维、辩证思维、行动式思维和权属思维。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以人为本思维。
     说到以人为本,大家都一定不会陌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要求。可见以人为本的思维是多么重要!
      以 人为本是政府思维在理念上的体现,用于指导我们具体的行动,它不能只停留在我们理解的理论口号的层面,更多的应该体现在政府公职人员具体的行动中,例如在 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中,政府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应急方案,就特别体现在对于受灾群众的优先营救和基本生活的优先保障,这也就启示我们,在回答这 样的应急应变题目时,我们必须按照这样的思维逻辑来处理,比起许多考生只注重灾情本身而忽略群众的处理就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政府工作人员的处事风格, 因此更能得到考官的共鸣和认可。

(二)积极阳光思维。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转身面向阳光,就不会身陷在阴影里。它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事物的光明面,在困难的形势下多看到有利的方面和趋势。阳光思维使人向前看,使人始终乐观自信。现在我们政府不是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吗,如果没有积极阳光的思维,又如何能有坚定的自信,是吧?阳光思维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几句话: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反思;少一分悲观,多一分乐观;少一分抱怨,多一分感恩;少一分怀疑,多一分信任;少一分空话,多一分行动。
     阳光思维是政府思维中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政府工作对我们准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进了单位你就会发现,工作都很琐碎,很无趣,而且在我们的政府日常工作中总会碰见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甚至是群众的误会和不理解、不支持,这就很考验每一个公职人员的心态。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政府工作人员像普通的群众一样可以抱怨、可以发牢骚、甚至放任自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井井有序,这一切都在于大多数公职人员的理性和阳光,他们不仅能够阳光的来看待问题,往好的一面去想,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自欺欺人,而是不回避问题的存在,能够坦然来面对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说: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各种形式的腐败层出不穷,国家每年查处的厅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数以百计,但腐败依然保持高发势头,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是的,对这个问题我们当然很气愤,也很失望。但是我们在运用政府思维去思考的时候,就不能这么以偏概全、言辞偏激,要会运用辩证地看、阳光思维,从消极转向积极,把社会现象中积极的一面展现出来,看清社会的主流,体现出作为一个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政治大局意识和正确的价值倾向性。
     答题思路可以这样构造: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腐败的频发有一定的客观性。(客观现象)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公职人员是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腐败只是个别现象。我们应当对国家、政府、公职人员保持信心,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的态度)我们要牢固构筑防腐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堵塞体制漏洞,健全监督机制,让老百姓都来当监督员,使腐败失去滋生的土壤。(提出建议)
 
(三)辩证思维。
     我们的大脑有时候很喜欢“一根筋”地看问题,思维走直线,看问题“一边倒”,比如看见大街上乱扔垃圾就劈头盖脸批判一顿,看见“啃老族”就大骂一通,这是 思维的倾向造成的,不够全面和立体化。考生在申论或者面试时,思路打不开,看问题觉得没啥好说的,或者就那么几句就说完了,或者直接卡着,这跟公务员的要 求是有一定距离的。
     辩证思维是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公考过程不能缺少的一种思维。特别是在社会现象类题型中的运用更是广泛,社会现象类试题已经成为公考面试过程中的必考题目。辩证思维也有利于我们在申论写作时快速打开思路,扩大问题外延,这样就不必担心无话可说了。
   在公务员面试中,涉及辩证思维能力的试题一般选取的素材包括:广泛流传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时又得到人们基本认可的一些谚语、俗语和道理;某一时期 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又需要有新的观念,因而需要应试者有一定的辨析能力。此类试题比较典型的是针对某一问题有两种明 显不同的看法,而且似乎都有一些道理,需要应试者作出选择。
  辩证思维能力既然是一种思维活动的状态反映,以下我们通过对一个比较典型的试题的简析,来了解一下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技巧: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所以,一个领导班子中就不能都是能力很强的人。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分析一下该题显然可以看出,此题的思维规律要有三个步骤:
  1.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基本态度”,即首先要对所提问题有明确的表态。
  2.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阐述理由”,即根据自己的明确态度,阐述自己的理由。
3.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观点总结”,即在阐述理由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观点总结以及由这种观点给我们提出的若干启示。要注意,第三步骤显然是回答问题的主要部分,也是显示应试者辩证思维能力与水平的主要环节。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多运用辩证思维去看待问题和现象,会让我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对公考也很有帮助。

(四)行动式思维。
       当我们进入政府单位,我们都是基层的工作人员,俗称“小锣锣”,招我们进去是要做事的,不是让你去决策的!
       行动式思维是政府思维的精髓。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对我们政府工作人员来说只有服从、坚决的服从,解决好问题,这也是我们考生在答题中必须树立的基本思维方式,只有解决问题,才能向考官展示我们的能力,才能体现出我们政府的服务功能。例如雾霾天气、食品安全等等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就是很努力的用行动来解决,不断出台各种措施,这就是行动式思维的体现,而不是停留在自我安慰的层面,因此考生回答面试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体现出行动的理念,特别是人际关系、情景应变和组织管理这样的操作性的题目,一定要多说自己如何做而不是怎么看。

(五)权属思维。
     在我们还是学生,或者在企业工作的时候,上下级的权属体现得并不深,但一旦进入单位你就会发现,临时工-合同工-事业编-行政编是有深入区别的,科员-副科-正科-副处-正处……是有明显权属的,当然,这也要看每位上级的个人表现,有些人虽然高位,但非常谦逊,姿态放得低,有些人,未必高位,但就是压得你死死的,但是你没有办法去改变大环境,你只能改变自己!
     权属思维是政府工作的基础保障,在我们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权属问题,好多的考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回答面试问题随心所欲,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分数很低,有相当一部分就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权属关系。因此在以后的面试中有领导、负责人等词语出现时就必须体现出服从、配合的意识,一定要干自己该干的事情,不要轻易越权。在回答调研类题目时,有些考生往往喜欢直接解决问题,这就很显然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一定要明确领导让我们去调研或调查不是让我们去处理问题,只是让我们为他处理问题提供一定的资料和素材,因此我们就必须干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触犯领导的职责,否则后果很严重。

三、再次思考
 回到刚开始给大家看的几个社会现象:
1.乱闯红灯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2.“元芳你怎么看”的网络调侃现象;
3.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的现象;
4.“拼同学”成为新的“关系文化”的现象;
5.民间办事难、人在“证途”的现象;
 如果我们用政府思维去看问题,可以是这样的:
1.国人规则意识有待加强,法制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交通规则要再深入人心,加大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
2.政务信息不够公开透明,民众对于权威说法还不够信任;
3.这是全民文化素养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
4.这种关系文化的出现,要看到家长、学校、社会对于孩子的影响,要给予正确引导;
5.政府管理繁杂,多部门重复审批,时限长;多地信息不对称,流程复杂化;必须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转变政府职能。

四、用更多的例子去探讨
      例一:当今社会出现了落水者无人救,跌倒老人无人扶,遭碾压女童无人管等等一系列无视生命的事件,有人感慨社会道德严重滑坡,有人生怕做好事遭诬陷,你怎么看?
      解析:(辩证思维、阳光思维)这属于综合分析之社会现象类的题型,遇到这一类负面型题型,不能过于偏激,不要带着愤青的感情色彩,一味地去谴责社会道德滑坡。作为公职人员,应当本着全面、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客观原因,运用阳光思维,怀着一种包容的心态,善于把不好的一面转化为引导社会道德风尚积极向好的一面,倡导营造友爱、互助、和谐的社会氛围。这道题的答题要点可以归纳为:(1)这些忽视人权、不尊重生命的现象在社会现实中是确实存在的,有着深层次的客观原因,但社会道德主流价值观是好的;(2)从抓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加强社会公德和美德教育;(3)通过宣传教育,加强人们对各类型受害者进行救助的技术指导,以及加强见义勇为者防诬陷的自我保护意识;(4)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表彰和奖励见义勇为者,惩戒诬陷见义勇为者的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例二:领导当众全盘否决了你提出的工作方案,但你认为你的方案是正确的,那么你会怎么办?
     解析:(阳光思维、行动式思维、权属思维)这是一道人际关系类的题型,考察考生处理与上级关系的技巧与能力。这道题的答题要点可以归纳为:(1)要以公心冷静对待;(2)可能是由于领导对这件事不太了解而产生误解,不能片面地对领导的能力和态度产生怀疑,而应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配合领导的工作;(3)再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提出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4)如果认为自己的方案存在问题,则应立即对方案进行修改或调整,再呈送领导审阅,虚心倾听领导的意见;(5)如果确认自己的方案没有问题,也要进一步去修改完善,选择适当的时机,向领导沟通汇报,争取领导的支持。对于这道题,首先要摆正心态,领导也是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懂得尊重、宽容、配合领导是一个优秀的下属应该做的,其次与领导进行积极沟通要讲究方法,才能使沟通结果朝着有利于开展工作的方向发展,这正是阳光思维的充分体现,把不利的、消极的一面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一面。     例三:“如果让你组织一次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你会怎样组织呢?”
     解析:(行动式思维)计划组织类的题目,重点是你怎么做,而不是怎么看。有考试回答时强调要有帽子,比如“领导要我组织这个活动是对我的充分信任,是对我能力的一种肯定,所以我一定努力完成好,让领导放心”……我就不说话了。
计划组织题,所有工作必须围绕目的进行,在组织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核心目的。比如题目中所说的组织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我们需要综合分析以下职业技术培训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针对性地展开工作,也能够更明晰在组织的过程中应该包括哪些流程。所 以,在答题时我们最先阐述给考官的就是组织此次职业技术培训的目的,也就是“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是为了帮助农民工朋友尽快就业并且能够增加农民工朋友的收 入”,简单直接。那么既然目的明确了,我们就能分析出此次培训中应该注意的是农民工朋友理论和技术上的双重培训,培养他们的动手实操能力,适应今后的工作 岗位。同时也就会在组织培训中有针对性的去组织,而不是简单的叙述流程那么干瘪,使得题目组织的有血肉有灵魂。
文章标签:政府思维全面解析申论基本思维要求面试基本思维要求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