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的变化:2012年,21个市中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以下的市有8个,比2000年多2个;而处于中游的地市,即人均GDP在全省平均水平上下25%区间内的市,2012年只有3个,比2000年减少2个,地区发展水平分布逐步向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变化。
2.2012年,广东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但粤东西北都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梅州、河源、汕尾、云浮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3.社会发展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包括:
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②均等化程度低;
③高层次的民生需求正在日益凸显。
4.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最重要区别在于广东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而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最重要区别就是区域间实现协调发展,达到普遍小康。
5.属于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市、广东对接东盟的先行区,粤西地区中心城市、竞争力强的现代港口城市是湛江。
6.设计农业的高级层次是工厂化。
7.主导产业从质和量的方面来看,分别具有序列演替性和多层次性。
8.粤北地区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表现在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农业、矿产开发、海洋产业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9.粤西地区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一个港是湛江港,湛江港是全国八大深水良港之一;粤西地区处于亚热带,是全国糖蔗、橡胶、剑麻等作物生产基地。
10.海洋资源是粤西地区亟待发掘的潜在优势,水产品产量居全国之首,其中湛江、阳江市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的26.9%。
11.粤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有利于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适宜创业和人居。
12.粤北地区的劣势表现在:经济总体实力弱,财政力量不足;加快经济发展与构建广东生态屏障之间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
13.主导产业主要指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14.促进县域经济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流向粤东西北县城,推动沿边县域跨省合作发展。
②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抓龙头、壮基地、带农户,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产品和名牌。
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吸引在外乡贤能人回乡投资创业。
④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专业镇,打造特色园区和特色品牌。
⑤大力发展配套经济,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链配套生产,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
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转移机制。
2.2012年,广东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但粤东西北都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梅州、河源、汕尾、云浮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3.社会发展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包括:
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②均等化程度低;
③高层次的民生需求正在日益凸显。
4.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最重要区别在于广东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而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最重要区别就是区域间实现协调发展,达到普遍小康。
5.属于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市、广东对接东盟的先行区,粤西地区中心城市、竞争力强的现代港口城市是湛江。
6.设计农业的高级层次是工厂化。
7.主导产业从质和量的方面来看,分别具有序列演替性和多层次性。
8.粤北地区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表现在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农业、矿产开发、海洋产业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9.粤西地区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一个港是湛江港,湛江港是全国八大深水良港之一;粤西地区处于亚热带,是全国糖蔗、橡胶、剑麻等作物生产基地。
10.海洋资源是粤西地区亟待发掘的潜在优势,水产品产量居全国之首,其中湛江、阳江市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的26.9%。
11.粤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有利于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适宜创业和人居。
12.粤北地区的劣势表现在:经济总体实力弱,财政力量不足;加快经济发展与构建广东生态屏障之间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
13.主导产业主要指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14.促进县域经济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流向粤东西北县城,推动沿边县域跨省合作发展。
②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抓龙头、壮基地、带农户,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产品和名牌。
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吸引在外乡贤能人回乡投资创业。
④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专业镇,打造特色园区和特色品牌。
⑤大力发展配套经济,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链配套生产,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
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转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