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申论对策题的“常见病”

时间:2016-10-26 12:34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点击:
刚毕业的考生由于缺少社会历练,缺少经验积累,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申论对策题 时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有必要了解作答对策题时容易出现的毛病,以便对症下药 。
  

解答申论对策题的“常见病”


黄立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刚毕业的考生由于缺少社会历练,缺少经验积累,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申论对策题 时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有必要了解作答对策题时容易出现的毛病,以便对症下药 。
 一     定位不准 ,对策缺少
准确性对策题大多会对答题者的 身份作出限定,比 如 ,“假 如 你 是 某 街 道 办 事 处 的 一 名 工 作 人员 ”,“假 定 你 是 某 某 县 文 化 局 的 一 名 工 作 人 员”,等等,考生在答题时必须以限定的身份去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但是有不少考生在答题时“自说自话”,根本不理会限定的身份,以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比如 2011 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第三题:“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 ‘给定资料 6 ~8 ’拟写一份   《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有考生作答时这样写道:“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正在日益逼近,养老问题成为我国日益凸显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改进我国老年人服务工作,特提出 如下指导意见 。”这样答题视角过于宏观,不是站在“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 ”的角度,显然不符合要求 。再比如 2000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第二题要求考生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方案 。很多考生弄不清“省政府调研工作人员的身份”是什么,答题时或以省政府机关领导的身份指手画脚,兴师问罪;或以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大谈如何办理所涉案例;或以“全能”的身份提出对策,面面俱到。总之,要么是没有考虑限定的身份,没有定位;要么是定位不准,身份出现错位,因而导致对策失准 。因此,考生在答题前必须认真审题,明确定位, 以减少失误。

二    无的放矢,对策缺少针对性
所谓对策的针对性,就是要针对问题提出方案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对策应该与给定材料的倾向性相吻合 。其二,实施方案应该紧紧围绕给定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如果提出 的对策与给定材料中的问题无法对接,这样的对策将是无效的 。例如 2005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第一题:“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 。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 ~E 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 五项措施中的 A 项是错误的,它的答案是这样 的:“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 。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是由于“省政府调研工 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环节上存在问题,因此“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并不能解决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 。很显然,A 项措施缺少针对性,因此是错误的 。
如何使对策具有针对性 ?第一,必须知晓申论对策题的对策缘起何处 。对策题的对策 80% 来源于给定材料,所以一定要试图从给定材料中搜寻对策。第二,必须知晓案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此才能保证提 出的对策具有针对性 。第三,要学会推导 。不少考生能找出问题甚至原因,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就需要进行推导,或者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反向推导。进行推导时一定要紧扣问题,以保证提出的对策具有针对性 。
                        
 三 坐而论道,对策缺少操作性
有的考生解答对策题时甲乙丙丁一大串,措施一条接一条 。乍一看,有板有眼;细一看,脱离实际,中看不中用 。例如 2011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级申论试卷第三题:“假如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 ‘给定资料 ’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 。”分析资料后发现,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共有五点,其中有这样两点:一是学校选址不合理,导致办学和上学成本较高;二是受城市化进程和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影 响,学生人数减少 。针对第一点,有不少考生答题时竟然提出:“希望小学选址,就要选择人口集中 、经济活跃 、交通发达的地方 。”针对第二点,相当多的考生如是回答:“发展当地经济,多提供就业岗位,让那些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回到自己的家乡打工,这样,其子女就会跟着回到家乡就读,生源少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些建议表面上看合情合理,但是能解决实际 问题吗?显然不能 。因为第一条完全忽视建希望小学的初衷;第二条并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实 际问题,其付诸实施需要长远规划,属于远期的工作目标 。所以,提出对策应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当前,不能讲空话 、套话 、大话,而 要 注 重 对 策 的 具 体 性 、实在性和可行性 。

四  思路 不清 ,对策缺少缜密性
思维缜密是申论的重要品质之一 。 申论考试是模拟公务员的日常工作来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解题时所提出的对策应该合情 、合理 、合法 、合度 。然而笔者发现,不少考生解题时或思路不清晰,考虑问题欠周到;或叙述不严谨,顾此失彼,因 而 出 现“会 而 不 对 ,对 而 不全”等现象 。还是以 2011 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第三题为例:“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 ‘给定资料 6 ~ 8’拟写一份   《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文字简明 、分条撰写 、有指导性与可行性,不超过 400 字 。”指导意见的正文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提出指导意见的缘由、目的和依据等;第二部分写具体的意见内容 。有的考生在写作第二部分时提出如下措施:“1.加大对老年人服务工作的宣传与引导,使居民充分认识到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完善养老院 、敬老院 、老年志愿者协会等机构的服务设施,加强老年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3.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并动员其子女多回家看看 。4.积极转变养老理念,积极探索更务实 、合理的养老模式,等等 。”这些措施完全符合题目要求,但是,给定资料中反复说明我国老年人是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上述措施中 却 没 有 对“居 家 养 老 ”群 体 的 服 务 问 题 提 出具体的建议 。笔者以为,这里既有概括问题不准 、考虑问题不周的原因,也有缺乏社会常识和基本经验的原因 。因此,刚毕业的考生在答题时尤其要注意保持头脑清醒,做到思路清晰、考虑周全 、逻辑严密,提出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对策。
编辑:广东人事考试网
文章标签:申论解答对策题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