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级市教育局,局属各中小学、幼儿园:
现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州市教育局
2015年1月29日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广东省中小学教 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粤教师函〔2014〕60号)(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文件精神,我市经广东省教育厅评审认定为广东省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试点市。根据国家、广东省“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工作的要求,计划用四年时间全面实施“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 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实施“能力提升工程”的意义
通过开展“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以评促培”和“以用促培”的新机制,形成教师主动提高、积极参训、协同研修的良好氛围,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广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实施“能力提升工程”,营造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覆盖率,推动广州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促进广州市教育信息化进程,缩小城乡、地区差距,助力广州建设成为教育现代化示范市。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根据教育部和广东省关于开展“能力提升工程”试点市的实施要求,依据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到2017年,全市中 小学教师100%参加以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为目的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需一次性完成,不少于50学 时,培训合格后计入当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学时。教师的各类培训结果性数据将分阶段统一报送省级工程办。
“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基于前测与智能推荐相结合的教师自主选学,采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
广州市作为广东省“能力提升工程”试点市,在完成基本培训任务的前提下,致力于实现“五个一”的目标:
第一,构建一套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化体系,编制测评实施指南;
第二,创建一个的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需求;
第三,遴选一批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优秀实践应用课例,实现汇聚共享的资源云;
第四,培养一批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名师典型,引领带动教学应用;
第五,打造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示范区,推进广州教育现代化示范市的建设。
(一)应用部颁标准,研制发展测评体系。
贯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开展诊断测评(培训前测评)、培训测评(培训中测评)和发展性测评(培训后测评)。以实践为导向,以科研为抓手,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性测评的指标体系。
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分析,开发对应课程、完善广州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标准体系,科学、有效支持按需施训。
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要求,确定测评组织流程与测评机制,引进并改造诊断测评工具,在大数据理念和方法的支持下,建立广 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指数模型并研制发展测评体系,制定诊断测评、培训测评与发展测评的实施方法。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为 契机,结合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探索研制涵盖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规划、 科学考评、有效激励的机制。
(二)完善支撑环境,有效实施混合培训。
基于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www.gzteacher.gov.cn),创建一个集测评、培 训、研修、管理、资源共享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整合移动互联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撑和改进教师培训的实施模 式。
教师通过参加诊断测评,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在智能化推荐选课系统的支持下自主选学,按需参训。教师带着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疑问,在网 络研修社区中与同伴深入交流、寻求解惑。同时,通过开展与教学同步的校本研修,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完成培训应用环节,实现网络课程培训的真正 “落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三)构建课程体系,丰富培训学习资源。
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设计并开发“必修+选修”的培训课程体系,以充分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能力水平教师的培训需求,探索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淘宝”资源超市模式。
课程形式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特色采用网络课程、研修活动与微课程等不同形式进行呈现。课程建设方式除采用自主建设、公开征集、引进改造与合 作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外,还将收集、整理、加工生成性资源,借鉴MOOC的方式实现对各类生成性资源的汇聚和共享,丰富本土化优秀培训资源。工程实施过程中 将整合国内外优秀培训项目资源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应用成果资源,改造后融入“能力提升工程”课程体系。广州“数字教育城”应用推广的培训专 题将融入到“能力提升工程”课程体系中,作为培训资源本土化及应用推广广州“数字教育城”的重要举措。
(四)深化应用机制,激励教师自主应用。
分阶段、分批实施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的“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逐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促进实践应用。通过培训资源与网络研修环境的融 合,构建教师网络成长“家园”,支撑教师的研修活动与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能力。通过开展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竞赛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 师”等各种信息化教学推广活动,激发教师主动应用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教师全覆盖、课程全覆盖的信息技术应用格局。同时,遴选一批优秀教师和优秀资源,对区 域的其他教师进行引领示范,提升区域内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
1. 搭建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作品资源云展示“大厅”。
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按照所选课程的学习要求,自主选择所任教学科学段的相关内容为主题,完成2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微型实践作品,并 从中选取1-2组参与教学技能竞赛。资源云展示“大厅”汇聚教师提交的所有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作品,形成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作品目录系统, 实现教育资源云服务,大范围的共享。
2.组织教学技能竞赛。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作品资源展示大厅,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大力开展校、区和市级的教学技能竞赛。竞赛每年组织一次,由市“工程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及市教育信息中心(市电教馆)共同实施。
(1)竞赛内容与竞赛方式。
教学技能竞赛按照校级、区级和市级进行三个层次的评选,遴选出年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百强示范课”。校级和区级评选均采用系统投票打分排 名的方式产生;市级评选采用系统投票和专家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竞赛实况信息在广州“数字教育城”、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平台 等多种媒体实时公布,竞赛排名情况记入系统。
(2)竞赛结果应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百强示范课”将进行改造和再应用,进一步丰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资源库。通过教学技能竞赛,挖掘、推选出年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百强名师”,在教师继续教育辅导教师竞聘、研修主持人评选和年度评优评先活动中优先考虑。竞赛总成绩将作为遴选教师信息技术创新 应用示范校和示范区的重要指标。
3.区域工作实施与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
鼓励各区根据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本区“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计划,围绕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开展课题研究、专题培训、学科教研、校本研修等。鼓励各区、校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联合性的跨区、跨校研修,通过互动交流达到共同提升。
(五)以“工程”实施为契机,促进教师继续教育新发展。
组织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促进“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的常规化、常态化,带动我市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探索将“能力提升 工程”的培训应用模式推广到其它培训项目中,创新教师终身教育机制,提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水平,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均衡发展。
1.远程培训管理创新。
探索和实践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的创新机制与模式,探索多级化的管理机制与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广州市教师培训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
2.培训模式创新。
开展混合式培训模式在其它培训项目中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发展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体系和课程框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3远程培训均衡发展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