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研究

时间:2016-11-03 12:05来源:广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 点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研究 国内学者在该课题的研究方面,曾提出过一些观点。但这些观点仍存有一些缺憾。我认为解决该课题有三个理论前提:①管理模式要素在理论上即为管理要素;②管理模式要素只有在一定系统中才能得到确认;③确认管理模式结构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研究

刘 庚(洛阳师院教育学院 洛阳 471002)
〔内容提要〕国内学者在该课题的研究方面,曾提出过一些观点。但这些观点仍存有一些缺憾。我认为解决该课题有三个理论前提:①管理模式要素在理论上即为管理要素;②管理模式要素只有在一定系统中才能得到确认;③确认管理模式结构要素,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以此为根据,本文提出应当以管理哲学和管理学的过程理论为划分管理模式要素的标准,并分别用这两个标准来划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之结构要素。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管理模式 结构要素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急切地呼唤着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模式包含着要素,要素组合为模式。模式的差异,在于要素的结构不同。所以,要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它所包含的结构要素。否则,就象建造大楼而不知需要哪些材料一样,构建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就难免会成为一句空话。然而,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却并没有在理论上获得较为理想的解决,本文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先分析该问题研究之现状,继而探讨解决该问题的理论前提,最后论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应包含的结构要素。

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结构要素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

1.认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模式的要素,包括层次与目标、内容与课程、途径与形式、执教的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评估、法规。其中,后三种要素是继续教育中观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或方式。
2.认为组织、领导控制是中观管理模式和微观管理模式共同的结构要素。
3.湖北教育学院潘海燕同志认为:“一般而言,管理模式是由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环境与管理手段等要素构成的。”

上述第一种观点,把“管理”、“评估”、“法规”并列并作为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是很不科学的。在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评估”是管理主体所执行的一种管理职能,是对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管理工作的优劣进行的价值判断。而“法规”则属于制度,是管理主体藉以规范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诸方面,诸环节工作的管理手段。管理职能的·45·程序化,就是管理过程。管理手段包括工具、措施、途径等,是管理过程的主要条件,不能等同于管理过程。可见,管理职能与管理手段不在同一层次上,因而不能作为同一系统中相互并列的要素。“管理”的概念虽有多种定义,但不论是哪一种定义,管理都是包含着各种要素的一个整体结构。“教育管理”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也只是在“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是否同属“教育管理”上有所区别,而从未把“教育管理”视作“教育管理”的要素。如果硬性地把“继续教育管理、评估、法规”作为“继续教育管理”的要素,那就无异于在说“中国包含着中国、北京、火车”。这样,必然会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混乱,使人们无法在统一的逻辑基础上去解决对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的认识问题。

上述第二种观点,依管理职能为依据来划分管理模式要素,并强调了领导职能。我的看法是:把职能作为划分管理模式要素的标准是比较有益的,但把领导职能作为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似乎有待商榷。“职能——要素”说是由古典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国的亨特·法约尔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管理职能”活动,“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及管理、监督和调节职能时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的总体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 ”。⑤这两位先哲的论断说明:管理的实质就是实行各种管理职能以达目的的组织活动过程。可见以职能为标准划分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符合于管理的本质要求。

领导的职能是什么?“领导作为一种职能活动,其主要是决策制定以及决策执行中的总指挥和总协调”。⑥“领导者把全部基本职能交给专职工作人员,而只把协调他们活动的工作留给自己。”⑦可见,领导的职能就是决策、指挥和协调。

我认为:在继续教育管理实践中,体现领导职能的主体包括两类:一类是各层级的领导集体;另一类是各层级的领导者个人。决策制定必须是领导集体的职能,实行职能的结果应该是形成路线、方针、政策、法规。这种职能绝不能由任何个人来代替。指挥与协调,作为领导者个人的职能,虽然是必要的,但忌讳多和滥,贵在少而精,这便应和了“少一些领导,多一些管理”这句至理名言。无数事实证明:制度与机制同领导职能相比,具有更强大的威力和效能。无数事实还证明:倘若领导者个人素质低下,领导职能的合理发挥势必大打折扣;倘若制度与机制健全,必然不会产生低素质的领导。那种时时增强领导意识,处处巩固领导地位,事事突出领导行为的观念和作法,恰恰是领导脆弱的表现,是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反映,是文明、民主、法制水平低下的标志,更是领导与管理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假若以管理职能为标准,来划分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就应该将领导职能具体化为决策、指挥和协调,将领导者个人的职能具体化为指挥与协调或仅仅为协调,将领导集体职能明确为真正意义的决策,并将这种决策职能的实行结果物化为管理制度,将其能量转化为管理机制。这样,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就可有序化排列为计划——组织——控制,或扩展为计划决策——组织实行——检查指导——总结评价

对于上述第三种观点,我的看法是:把·46·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手段作为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符合管理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因而,它是正确的,但把环境作为管理模式的要素就不妥当了。因为,环境指的是某一层次上管理活动的外在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而并非是管理的内部要素。当然,这并不是说,环境与管理没有关系,恰恰相反,管理环境是管理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没有环境,管理系统就不能形成、存在和发展。管理主体根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经由对环境中一些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人、财、物等)的取舍,建立起管理系统。系统内部的不断运动,使系统得以存在,系统对环境因素的不断取舍以及系统与环境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使系统自身不断获得发展。这说明,管理系统纳入了环境中的一些因素,而不是整个环境。同时,被纳入的部分已成为管理系统的要素,而不再称其为环境。

二、研究管理模式要素问题的理论依据
        要正确回答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所含要素的问题,首先要建立若干个正确而且必要的理论前提。它包括:①管理模式要素在理论上即为管理要素;②管理模式要素只有在它与系统、结构等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确认;③确认管理模式要素是实现主观意志与客观要求统一的过程。

       第一,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与继续教育管理在结构要素上,必然是一致的。确立这一观念,是我们确认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结构要素的第一个前提。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尽管还不是管理本身,但它却一定是为继续教育管理实践服务的,为实现继续教育目标而建立的。它的形成与发展,不外有两条途径:其一、它形成于对过去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如果是实事求是的总结,那么这种由总结而形成的管理模式,就会客观地反映已然发生的管理实践活动都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形成了怎样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功能,是否理想,有哪些得失,有哪些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显示出一定的构造新意。这个过程证明,管理模式与管理在结构要素上是一致的。其二、它形成于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即它是依据教育管理过程的理论构建而成的。在继续教育开始的最初阶段尤其如此。这种模式毕竟是为将要实施的继续教育管理实践设计的施工图,它必然地要反映出继续教育管理的应然状态。
       第二,正确理解和运用系统科学中“系统和要素”、“结构与功能”的概念范畴,是我们确认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结构要素的第二个前提。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应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要素(或部分)所组成的复合体或有机整体。这个系统或整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以其特定的结构所具有的功能指向继续教育的目标。而存在于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中的要素是指那些对管理模式的存在和发展起重要或关键作用的元素。管理模式和它的要素是一对关系概念。其关系是:既不存在离开模式的要素,也不存在不包含要素的模式,二者相互依存,不能分离。
      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管理模式的结构是指管理模式内各要素所构成的秩序;或是管理模式内部各部分(或要素)搭配、排列·47·的组合方式。它指向管理模式的内部,使管理模式呈现出它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态,使管理模式具有特定的功能。管理模式的功能是管理模式整体及其要素同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管理模式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机制。一方面,管理模式要接受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使自身结构不断趋于优化;另一方面,管理模式又将它们转换成其它形式的信息、能量和物质,以作用于外部环境。一般认为,管理模式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结构,就没有功能,没有功能,也就没有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对于结构和功能来说,管理模式总是体现一定结构关系和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结构和功能”这组概念范畴,要求人们在确认和划分模式要素时,要从建模的角度来考虑各要素的结构意义和功能意义。
       概言之,分析和确认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要素,必须明确管理模式与环境的关系,与管理要素的关系,明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样,才能把握管理模式所应指向的目标,所应具有的功能,才能进而认识管理模式的必然结构和这种结构所必需的基本要素。
       第三,确认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结构要素的过程,必然是实现主观意志与客观要求相统一的过程。从客观方面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社会及素质教育本身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进取意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求他们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艺,高超的育人能力,基本的科研素质,一定的创造素质。社会及素质教育本身又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它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要求它以自身的创新教育来推动基础教育中的教育创新。国家为了保证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必然要为其提供人、财、物等教育资源,要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同时,也要求各层次的继续教育管理者能够依法治教,优化管理,充分合理地组织和利用好人、财、物等教育资源,进而高质量地完成继续教育管理中的各项任务。见之于客观方面的这些要求,必然形成继续教育管理的资源要素和职能要素。
      从主观方面看,社会及素质教育的种种客观要求,以及由这些要求所形成的继续教育管理的种种要素,必然被继续教育管理者不同程度地内化为自己的管理意识,这些意识包含着管理目标体系的构建,管理内容的
确定,管理任务的分解,管理者职责的划分,对管理对象的要求,管理手段的运用,管理职能的执行等等。管理者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确认管理要素,构建管理模式。这些都是先之于管理而又指向于一定管理的意识活动。这样的意识活动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它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来自于客观的种种要求;另一方面,它可以使管理者合理地确定和发挥管理要素的作用,创造性地构建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因此,管理要素的确认,乃至整个管理模式的构建,可以说是客观要求与主观意志相统一的产物。

三、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
      从以上三个理论前提出发,我认为分析和确认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结构要素,应该依据两个标准。其一是以管理哲学的观点为标准;其二是以管理学中的“管理过程”为标准。
      依据管理哲学的观点,应把管理模式所含的结构要素确认为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手段三种。这种划分,即是充分的,又是确切的。因为它满足了包括继续教育管理在内的人类一切管理活动乃至所有实践活动对其要素的需求,它完整地回答了继续教育由谁来管——管理主体,管什么——管理对象,怎样管——管理方法、手段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除此之外,在这个系统中的这个层次上,再也没有别的要素了。可能有人会说,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系统科学的观点,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既然如此,那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就应该把管理目标作为它的最核心的要素。本人未将管理目标作为要素纳入这个系统,并非否认它的重要性,而是不能仅以为它的重要就必须把它作为这个系统的要素。因为,对这个系统所含要素的确认,是对模式要素作静态分析的结果。这个系统及其要素由管理目标的确定而形成,形成之后它才又指向于管理目标。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由此看来,管理目标独立于这个静态的系统之外。只有当这个系统及其要素,处于运动状态时,也就是管理主体按照一定的程序实施管理职能的时候,“确定管理目标”才成为管理过程中计划决策这一管理环节的要素。不过,“确定管理目标”还不同于“管理目标”,前者是主体的一种活动过程,而后者则是主体的一种决策活动结果。这种决策活动结果——管理目标,同样不能作为管理过程的要素。
       依据“管理过程理论”,应把继续教育管理模式要素,划分为计划、实行、检查、总结四种。之所以按管理过程来划分管理模式要素,原因在于继续教育管理是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能的实践活动过程,这种过程是由若干个阶段所构成的。从动态角度看,管理过程的阶段就是管理模式动态结构的要素。明确提出管理模式的动态结构要素,人们就能够把握管理模式的可操作性,即知道在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从而实现继续教育管理的目标。
文章标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