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最全题型详解(5)

时间:2013-09-10 08:52来源:广东人事考试网 点击:
具体写法:1概括材料,点明对象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2分出利弊,好坏,成绩不足;3提出改进,引导的几条措施;4照应材料和题目结束全文。 双管齐下,促网络歌曲健康发展 从一首《老鼠爱大米》一夜走红至今,网络歌
  
具体写法:1概括材料,点明对象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2分出利弊,好坏,成绩不足;3提出改进,引导的几条措施;4照应材料和题目结束全文。
双管齐下,促网络歌曲健康发展
从一首《老鼠爱大米》一夜走红至今,网络歌曲已走过了三年多的历程。因其“门槛低”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歌曲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音乐创作中的一大景象。但与之相随的是产生了大量缺乏内涵、格调低俗的歌曲,极大地损毁了网络歌曲的整体名声,也使其走上了两难的发展路程。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歌曲本身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将继续发展的趁势无法改变,因此,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应疏禁结合,双管齐下,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要加强疏通引导,加强对优秀歌曲的扶持和重视,开展“红歌会”、“网络歌曲大赛”等活动,以大量有活力的主流歌曲占领网络阵地,引导其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加强监管,制定具体的监管实施办法。对低俗的、恶俗的歌曲坚决予以禁止和抵制,从源头上遏制低俗歌曲的传播,并旗帜鲜明地展开批判,使其失去发展空间。
在目前的网络歌曲已很低俗的情况下,只有采取疏禁结合、双管齐下的方法,才能促进网络歌曲的健康发展,从而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春天。 
(3)小评论标题
设问反问方式——家电下乡热了谁?
对比命题方式——家电下乡热了商家,冷了农民
鲜明态度方式(坚决,一定,下决心,坚定不移)——坚决遏制矿难的再次发生
由材料谈起或想到的,××的启示——由××矿难谈起
(4)大作文中应用评论的形式
大作文要求: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
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中国农民脱贫的出路在哪里?思路之一是着眼农村自身的经济建设,通过扶贫款项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城镇”。思路之二则是利用城市力量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加速城市化步伐,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我以为,这就是从经济和政治上解决农民问题。关键是从政治上解决农民问题,就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第一,着眼农村自身的经济建设,通过扶贫款项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三农问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二元社会。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国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长期实行这种“一国两策”的结果,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不能交融,城乡差距很大,实际形成了两个市场、两个社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
第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城镇” 不能一刀切,否则总有一天我国会面临无土可耕的危机。我国的城市化不能仿效美国模式,因为美国的土地资源要比我国丰富得多。同时,只着眼于农村自身的建设来发展“小城镇”,实际上是要“农村关起门来搞城市化”,还是不能消除城乡之间巨大的差距。所以,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思路。
第三,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这是个新提法、新思路,很有针对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没有改革,所以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还在继续。最近四五年来,东部沿海的大中城市发展很快,一年比一年繁荣,真是日新月异;但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还相当落后,依然故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报告当中提出了一些对新阶段的发展有战略意义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其中就包括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社会。报告指出,就现阶段来说,必须把转移农业人口作为当今繁荣农村经济应当肩负的一大重任。有专家指出,这是在新阶段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思路,离开了这个思路,要想在十几年内的时间中把农村建成小康社会是很难做到的。
第四,从实际情况来看,从2005年1月1日,各地区将统一使用人口统计中的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并对历史数据作调整。长期以来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将成为历史。农民工对城市GDP的贡献将被承认,他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将由城市的公共财政加以解决,这将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性举措。要通过改革,使城市向农民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这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
因此,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工农业商品供应充足,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各方面的条件都逐渐具备,应该深化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敞开城门镇门,让农民进来。
(5)点评的写法
点评:侧重一个点评论,特别短小,一般多附在材料下方,不用标题,不用分段。点评不是文章。
    现象:高学历本应是找工作的砝码。不过,有时候学历反倒成了累赘。复旦的博士生小李就在某单位招聘时因为高学历卡了壳。
    该单位在招聘时表示,只接受硕士学位的简历。尽管如此,博士学位的小李自认为学历更高,比硕士生更有竞争实力,自信满满地投上了自己的简历。出人意料的是,招聘人员当场就打回了他的简历:“你的学历不符合我们的要求,目前这个岗位不需要博士这么高的学历。”尽管小李极力表示愿意“屈就”,但招聘单位的理由还是十分充分:“我们不要‘人才高消费’,适当的岗位需要适当的学历,对我们来说硕士就足够了。”
    无独有偶,在前不久复旦大学的一次校内招聘会上,上海某国有集团公司也打出了“只要上海户口,只要本科生”的招聘条件,令许多硕士生空怀文凭却不得其门而入。博士争不过硕士,硕士争不过学士,看来,在目前日趋理性的人才市场上,招聘单位也越来越“理性”,文凭不再是求职的唯一敲门砖了。
点评:现在企业在招聘时的确越来越理性,不再像以前那样以学历文凭为重,而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这其实是个好现象,站在企业招聘者的角度,我反倒想提醒大学生们,你接受更高教育的动机是什么?在求职过程中,除了一些技术或者学究类的职位,很多工作并非需要很高的学历,反倒是经验更为重要,说老实话,有的专业其实读到一定阶段,适可而止就可以了。教育也是一项投资,大学生们需要事先做好规划,而不能因为想要高学历而去读硕士、博士。
第五类 评述、评析、分析题
分析题:评述观点,看法,做法,新政,问题,事迹,事件,现象等的题目。
写法:具体参照小评论的写法,但注意分析题无标题。
作答示例1:“是非在心口难开”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一种精神的缺失,请你就此及其因由进行评述,字数不超过400字。(满分15分)  
第一部分,概引材料,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是非在心口难开”现象?原因有哪些?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抄材料:一是怕报复;市场心理趋利避害;传统文化的影响;制度不健全。
第三部分,提出要加快法制建设和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结尾提出只有法制健全了才能消除人们“是非在心口难开”现象。
作答示例2:2008年省考:(四)给定资料9显示:“我们期盼感恩不需要书面的契约来保障,感动也不因一纸契约而‘消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无形的契约”。请根据给定资料9~14,联系实际,谈谈“感恩之情如何更绵长”的话题。
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满分20分)
                      让感恩之情更绵长
“我们期盼感恩不需要书面的契约来保障,感动也不因一纸契约而‘消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无形的契约”。感恩是维系社会公平、道德、和谐的基础,是基本的社会核心价值。
但是,有很多不感恩现象令人痛心,其原因有学校家庭教育的,有学生自己的,也有社会转型时期对精神文明和道德的建设、忽视,特别是制度的缺失。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第一,加强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第三,经常与捐助者联系、互动。第四,建立一些一对一救助的制度,设置一些感恩的附加条件。第五,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美德,核心价值观,和谐文化,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
作答示例3:给定资料5~8表明: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从大学校长的“特别提醒”,到大学生是否“不知感恩”的激烈争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及道德教育的某种缺失,暴露出这种结对资助的形式,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请你就此做一个评点。要求:评析集中,详略得当,字数不多于350字。(满分20分)
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从大学校长的“特别提醒”,到大学生是否“不知感恩”的激烈争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及道德教育的某种缺失,暴露出这种结对资助的形式,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值得令人反思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特别提醒、社会关注:不感恩的严重危害:影响慈善事业;不知道回报社会;影响了社会和谐。第二,主要的原因是社会文化及道德教育的某种缺失。和谐文化,感恩教育。第三,结对资助的形式不利于大学生感恩。没有法规规定必须感恩。合同。
因此,改变资助形式,有条件的资助。有力地推动大学生感恩。
作答示例4:假如:给定资料5~8表明: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大学校长的“特别提醒”,主要是关注的不感恩的危害。请你就此做一个评点。要求:评析集中,详略得当,字数不多于350字。(满分20分)
引用大学校长信,摆出问题:不感恩带来很多的社会危害(三条):
(1)影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不感恩的风气蔓延开来,将极大挫伤许多慈善捐助的行为。
(2)影响了学生道德的培育。培育感恩的过程就是培育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爱心的过程。教育一个人懂得感恩的同时,也是在教育其应该主动回馈社会。
(3)影响了社会公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感恩”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纽带,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缺少了感恩将加大损害社会的稳定性,破坏社会的和谐。
提出建议做法: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和谐文化建设、价值观念的教育,培育民众的感恩意识。
第六类 理解认识类题目
理解认识类:谈谈看法、你的观点、你怎样理解、怎样认识的题目
题型概要:给定材料为一个观点看法或做法事件问题,或者两个(两个以上)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都是相互矛盾的或者片面的,或者与大政方针不吻合的。
具体写法:1不直接否定别人的观点,而是引用材料,说明对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分析依据和理由,可以从材料归纳为两大方面,分析评述为3-5条;3依据大政方针得出自己的观点,保证其正确性。
作答示例1“给定材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答案:“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是我国内陆某些地区人们的呼声,这反映了内陆地区对摆脱落后、发展经济的信心与渴望。但是,我觉得应该一分为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在一定时期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确实能带动内陆经济发展,为人民谋福祉。
第二,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是实现沿海地区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好思路,也不是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好对策。
第三,我国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传统的低效加工制造业模式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但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老化,成为中国经济新发展的“瓶颈”。如果内陆地区将沿海的产业喜悦“迎进家门”,短暂的发展之后,“东莞模式”所引发的困境将会在内地重演。
因此,要推动全国的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是明智之举。
作答示例2:给定资料1反映:“‘钱从哪里来?’这几乎是所有村干部最关心的问题。一些村集体税费改革少了收入,企业改制断了收入,招商引资没有收入,转移支付入不敷出,正常运转难以为继。"请根据给定资料1-2,谈谈你对“村集体钱该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看法。(字数不超过250字,满分1 0分) 
文章标签:申论最全题型详解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