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参考资料

时间:2014-09-28 22:42来源:广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 点击: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在我国古代,“城”与“市”、“镇”乃是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来防御敌人入侵而围起来的墙垣。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城”是当时军事设施和统治中心。而“市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
 
  •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在我国古代,“城”与“市”、“镇”乃是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来防御敌人入侵而围起来的墙垣。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城”是当时军事设施和统治中心。而“市”则是指那种进行商品交换和买卖的场所。如《管子·小匡》中有:“处商必有市井。”而《周易·系辞》对“市”的描述就更加生动具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见,“市”是古代商品流通的中心。最初的“市”并不是永久性的,交换完了,也就人走散了。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交换提供一个固定的、安全的环境,而统治者也需要有人为其提供各种服务,所以,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城”和作为经济、文化、社会中心的“市”也就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城市”。“镇”的本意,是“镇守”、“镇服”,古代在边镇险要的形胜之地设置,驻兵戍守。北魏时设“镇”之地有两类:一类设于全不立郡之地,镇将兼理军民政务;另一类设于州、郡治所、即与州、郡同设于一地,镇将管军、由刺史、太守管理民政。唐代镇戍之权转轻,镇将只掌管防戍守御,品秩与县令相等。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镇使、镇将,收其权归于知县,除了一些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镇外,其余大多数都罢废了。直到清朝末年,编练新军时,“镇”成为新军的一个编制单位,一镇1.2万余人,镇由总兵统辖,故亦称总兵为“镇”。
而作为“市镇”、“集镇”之意的“镇”,即作为商业中心,则是宋代才出现的。“镇”在我国真正作为一种行政建制和行政区划单位,是在1909年1月清朝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该章程规定,凡府、厅、州、县治城厢为“城”,凡聚居在5万人以上的地方为“镇”,余皆设“乡”;“城”和“镇”都视为“市建制”。从以上来看,城市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它是生产力发展、劳动分工细化、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出现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尤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城市则是伴随着工业文明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关于什么是城市,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中心,是非农业人口聚集较多,并且社会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一个有机体。
(二)城镇化:或者叫“城市化”、“都市化”。最早是由西班牙工程师赛德在《城市化基本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城镇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城市生活方式不断扩散而在整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城镇化不只是城市数量的增多、人类居住方式的简单变迁,而是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逐渐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一个历史过程。目前,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综合反映。
(三)新型城镇化。目前,我国官方尚未作出明确的界定。学术界也是人云亦云,尚未达成共识。第一种观点: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总结过去多年来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教训,立足新的国际形势和环境,对于我国城镇化战略进行继承、调整和优化,促进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稳定和高效推进。第二种观点:新型城镇化,其“新”意并不是指时间或空间上与过去的城镇化截然不同,而是指在城镇化的观念、质量及推进战略上有了重大的改变。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集约型的城镇化;第二,是惠民型的城镇化;第三,是融合型的城镇化;第四,是生态型的城镇化;第五,是改革型的城镇化。
综合两种观点,专家认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阶段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主要体现一个“新”字,包括发展阶段新、治理理念新、治理体制新、治理方式新、城市建设新、产业发展新、环境治理新。

  • 我国的城镇化之路
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早已进入了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城镇化的平均水平已达80%左右,城乡差距已经很小,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已经非常缓慢。相反,许多发展中的国家还处于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城乡差距也还很大,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由此也带来了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城镇化进程呈现出“起步较晚、水平较低、速度较快”的特点。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民政部2013年6月颁布的《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布》:截止2012年底,全国共有直辖市4个、地级市285个、县级市368个,设市城市总数为657个;建制镇增至19881个、街道7282个。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布》,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1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6个(全世界只有25个),500万至1000万的大城市有10个。
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3%,但城镇户籍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左右36%左右,两者相差10多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中还有2亿多人没有非农业户籍,他们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不能享受均等化服务。这种“伪城镇化”现象,需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逐步加以解决,国家已经对此作了部署。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达到45%左右,二者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
  • 城镇化离我们有多远
1、美国是世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城镇化率已达90%以上;
2、中国城镇化率53.7%,落后美国100年;
3、韩国城镇化率已达80%以上;
4、中国与菲律宾国民收入差不多,但城镇化落后10%。
文章标签: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