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城镇化催生了很多投资机会。
- 广东省城镇化建设
- 广东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中心城市发展日趋成熟。
- 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城市群建设取得新进展。
-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宜居城乡创建成效初显。
- 城镇建设水平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二)广东省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1、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省内区域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差异明显。珠三角地区已步入城镇化成熟阶段;粤东、西、北地区的城镇化仍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2、城乡建设模式相对粗放。部分城镇为吸引投资,随意圈占、盲目开发土地资源,导致部分土地的实际利用率较低,甚至长期闲置。部分城镇产业结构失衡,低端产业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重偏低,制约了城镇建设水平的提升。
3、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够均衡,与城镇化水平不匹配。
4、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仍需进一步完善,珠三角地区多数城镇面临生态用地萎缩、区域生态安全维护体系脆弱、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大城市汽车尾气现象严重,灰霾、酸雨等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群众关注热点。
5、异地务工人员分享城镇化成果程度偏低。受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影响,大量异地务工人员未能随着城镇化进程融入当地社会,无法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削弱了他们对所在城镇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和谐发展。
(三)广东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对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广东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我省正处于新旧发展模式交替的关键时期,这不仅为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对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广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省域城镇体系;实施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引导形成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粤东城镇群、粤西城镇群和粤北城镇群培育区四个城镇化空间)。
2、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强化城镇化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升村镇规划建设水平。
3、构建集约紧凑空间格局。培育组团发展的城镇空间形态;实行TOD(公交导向型)开发。
4、创新城市开发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城市;科学推进新区开发;提高旧区改建综合效益;优化产业发展等特色功能区域。
5、提升绿色宜居水平。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宜居社区建设;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6、推动异地务工人员融入城镇。加快异地务工人员市民化进程;改革人才引进与落户制度;改善职业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