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参考资料(2)
时间:2014-09-28 22:42来源:广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 点击:次
(二) 城镇化如何破题 深化土地管理改革,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目前,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一样,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 1、长期以来
(二)城镇化如何破题
深化土地管理改革,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目前,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一样,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
1、长期以来,政府主导通过土地扩张城市边界,通过征地来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而农民在被征地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往往被代表或被同意。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物权基本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农民通过土地物权法分享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这种权利的行驶。首先,征地补偿标准太低;尤其在土地征用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政府和投资者往往拿大头,达六七成之多;村集体组织拿中头,留下两三成;而被征地农民拿小头,到手的往往不到一成,很不公平。其次,补偿款不能及时发放。许多征地补偿款被一些村镇干部贪污挪用,全国各地因为贪污挪用征地补偿款而被惩处的村镇干部数量不少。再次,违法违规征地现象严重。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违规征地、脱离实际赶农民进城。征地程序不规范、不透明,尤其是农民在被征地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往往“被代表”或“被同意”,甚至不经农民同意强迫征地、暴力征地。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比比皆是,成为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2、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一级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的土地融资,基本上是靠卖地吃饭,土地财政比较明显。许多城市有一半到三分之二的城市资金都是来自于土地出让收入,政府性债务由40%左右是靠土地收益来偿还的。
3、城市面积迅速扩张和城市土地使用效率低下,耕地占用和流失严重。城市土地的粗放式利用,导致宝贵的土地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全国城镇用地增加比较快,土地使用率很低,而且占用的是优质耕地。13年间,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了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积。所以,对人多地少、优质耕地稀缺的中国来说,城镇外延式扩张已成为不堪承受之重。
4、土地法律框架不完整。2012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历经四年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并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也要尽快出台。
5、户籍制度让上亿农民工被城镇化。如果按户籍来算,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人均收入相近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中国的51.3%的城镇化率,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其中还包括1.6亿的农民工群体。“被城镇化”的居民没有城镇户口,无论是子女教育、劳动就业。还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都不能享受到与本地居民相同的待遇。不同户籍有不同的福利待遇,不仅加大了贫富差距,而且把人的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使得城乡居民的发展机会不平等,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不利于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
所以,要取消户籍限制,权利平等。户籍改革是城镇化改革的一大方向,自由移民的重要性远不只是保障人们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当劳动力流动起来的时候,不同地区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6、盲目造城运动致城镇化效率低下。不少地方采取摊大饼的方式推进城市化,把各种产业都推在大城市里面,搞造城运动,结果城市建设与运营都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目前,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事故灾害频发等“城市病”比较严重。
所以,要真正城市化,应该是市场主导,政府配合,实施“城市群”战略。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着力提升城市群质量,努力发挥其在推进我国健康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城市化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不能靠政府去推对,更不能做一些表面的文章,形象工程,这才是真正的城市化。
目前来看,国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由市场占主导的城镇化,主要以美国为代表;二是政府为主调控下的城镇化,主要以西欧国家为代表;三是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城镇化,主要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相对中国而言,前二种更有借鉴意义。
案例一: 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小镇
1、工商业催生绿色城市
2、政府扶持市场运作
3、便捷交通连接城乡
4、大型企业带动就业
5、“绿色发展”面向未来
案例二:
美国在城镇化建设中很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城镇化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注重功能;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镇。
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给城镇化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在规划时,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城镇建好后,仍然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
案例三:
小镇化是德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德国城镇化建设遵循“小的即是美的”原则,其产业政策的重点也以中小城市和小镇为主,这些小镇虽然规模不大,但基础设施完善,功能明确,经济异常发达。德国的城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小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小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小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小镇的居住环境,提高小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小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小镇改造规划和设计的调控作用,德国的小镇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回看我国的城镇化,近几年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许多城市出现的“城市病”,对城市政府的治理能力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虽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规划部不科学,缺乏权威性。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所以,创新城市规划管理方式,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题中之义。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文章标签: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