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2)

时间:2013-09-13 15:07来源:广东人事人才网 点击:
五、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研究途径有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经济学途径(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途径》英-莱恩,和新制度学派)等多种途径。 基本研究
  
  五、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研究途径有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经济学途径(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途径》英-莱恩,和新制度学派)等多种途径。 
  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设计模拟实验);案例分析。
第二章 公共组织 
第一节  公共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将组织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现代组织理论奠基人:巴纳德,有意识协调两人及以上系统
美国管理学家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观点(1、有目标2、心理3、技术4、有结构)。
组织的共性:(1、相互交往2、目标3、结构和行为方式4、有意识精神意识-组织文化5、开放的系统)
组织的定义: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本质性特征:组织目标和行为,前者是对组织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公共组织的含义: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 包括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组织。
公共组织的构成的12要素
人:组织首先不是物质关系的体现,而是人际关系的体现,巴纳德试图剔除特质手段;以公职人员为主 
目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
职能:决定组织规模、内部职位设置;           机构:组织内部分工的结果
职位:公共组织运行最最的要素之一;           职权:被组织正式承认的权力
权责:权责划分是保证组织角色明晰化的基本手段
规章制度:对组织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最明显的区别
团体意识:共同心理基础;                    组织设计:公共组织构成诸要素中最为复杂的部分
支持硬件、                                  技术和信息
三、公共组织的类型 
三种主要分类:按财务一会计标准分类;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
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马克斯.韦伯创立的官僚理论,坚信稳定的服从模式必须依靠合法性的信念和对系统命令的服从,官僚模型是最适合复杂组织的形式。官僚模型组织的基础是理性-合法权威。其特点是:1、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2、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制3、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4、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5、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6、雇员的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
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结构 
一、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区分工作任务和职权的轻重)。
管理幅度:一名管理者或—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的组织内)反比例关系。 
尖形结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 管理层次分明,权力集中,分工明确 信息失真,阻碍下级组织
扁形结构: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 信息传递迅速,下级有较大自主权 集体行动难度较大
二、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 
多种组织结构形式。主要有: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一职能结构:垂直领导可能排斥水平领导;
矩阵结构:垂直领导与水平领导并重。 旁系组织:组织成员不与自己本职工作完全脱离,与矩阵结构不同。
三、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 
纵向结构。宏观上的纵向结构和微观上的纵向结构,即各级行政组织间的层级关系和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 
横向结构。反映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 (在我国,行政组织中的横向结构服从于纵向结构)
四、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 
首长制(一长制或独任制)(美国的总统制)与委员制(瑞士)我国首长制;层级制(分级制)与职能制(分职制)我国双重体制;集权制与分权制(联邦制);完整制(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中国)与分离制(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美国)。 
第三节  公共组织环境 
一、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 
美国高斯对行政生态研究,认为了解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是解释行政行为的唯一途径。
美国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研究《行政生态学》:对公共组织生态环境的不同区分(农业社会(融合)型、过渡社会(棱柱)型、工业社会(衍射)型)。 
现代组织理论划分的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9个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法制、技术、自然资源、人口)。公共组织环境结构的子系统环境(9个子系统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法制、科技、资源、人力)。 、
二、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 
1、政治环境:直接对公共组织产生影响,对公共组织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
2、经济环境:对公共组织动机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任何公共组织的利益归根到底都是经济利益;
3、文化环境:文化是公共组织行为方式的凝固化表现;
4、技术环境:技术是组织因素之一,制约着组织管理和活动的方式方法。
信息技术对公共组织的影响:
1、 组织结构模式出现“去中心化”,结果是大规模的集权化层级结构让位于扁平化网络
2、 公共组织管理方式变化,科层制的上级控制管理转向下级自我管理,特殊形式组织-虚拟组织
3、 信息技术及其他新技术改变组织运作的物质依靠条件
4、 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内在动力使组织分化专门技术创新的新部门;
5、 舆论环境(公共组织需要来自公众-特别是关注事态的公众的支持,重视与媒体的关系和公共宣传战略,出版时事通讯及会议电视转播)。

第三章 公共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基本问题 
一、决策的含义 
决策定义(理查德·施奈德):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决策的一般特征(属性):
1预见性:立足现实却又面向未来的活动,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预测。
2选择性: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的过程,主要根据价值判断来进行选择,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3主观性:决策受到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不以人的的意志为转移则导致机械论或宿命论.
决策的选择(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
1目标选择:目标的确定要具体;要力求恰当;应有可检验性
2方案选择:”霍布森选择”
二、决策类型 
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序: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决策目标的多寡: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决策条件(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序: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决策权限的制度安排: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决策解决的问题性质:原始决策,根据决策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初始选择的决策:
追踪决策,原始决策的实施结果严重威胁决策目标的实现时,对原始决策进行内容的补充和修正.4基本特征: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障碍。 
三、决策的前提 
事实因素:客观事实;价值因素:个人好恶。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决策的首要前提,决策中价值因素与事实因素相当于目标与手段的区分,低层次、技术性强的决策,xx比重大,越是..
价值目标与决策目标的关系(联系又区别,1包含2实践结果3成功的决策)
事实前提的特点:(客观性、可检验性、变动性)
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提问的角度、认识的依据、影响的作用) 
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 
一、行政决策含义: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 
行政决策的特点:决策主体的特定性;决策内容的广泛性;决策的权威性。 
二、行政决策系统
(我国)纵向:中央、省、地、县、乡五级政权机关;
横向:党的领导决策系统,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决策系统,人民政府的行政决策系统
4个子系统 要求 职能(作用)
信息子系统 准确全面、及时、适用 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传递
参谋子系统 集体性、科学性、相对独立性 确定政策目标、提供解决方案、跟踪反馈
决断子系统 权威性、主导性 界定问题、确立目标、设计方案、选择方案
监控子系统 内:政党-人大-政府 内设纪检委、监察局  外:人民群众、社会团体、舆论

 
防止滥用决策权、政策内容切合实际、监督执行
三、行政决策体制 具体类型和表现形态
文章标签: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