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作用: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和基本原则,规定政权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行政法与公共管理的关系: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国家与行政法;行政法治与行政法。
行政组织法是规范行政组织、控制行政组织的法律。国内外行政组织立法。
三、 公共管理与私法
公法:促使公共管理组织恰当、有效地履行其职能、防止政府把权力用于排他广义的目的。 私法:抑制和解决社会成员相互冲突为己任的规则,即社会生活的正当行为规则。 |
公共管理的变革扩大了私法的作用空间: 1公共职能委托给私人部门 2以市场约束力代替命令-控制规则 3市场结构模式如联邦公司的应用 4协商立法等程序规则的应用 |
私法对于公共管理的意义:把平等对立、谈判协商、等价有偿、恢复补偿等私法手段引入属于 公法调整范畴的公共管理领域中。 |
但是不应扩大合同或私法在政府中运用的范围: 1公法满足一个宪政民主国家的支基本需求,是合同制无法满足的 2公共组织必须异于私人组织来追求广泛的公共利益 3私法手段必须结合完善的公法体系,才能防止狭窄的、技术性的成本效益分析主宰公共管理的命运 |
一、行政立法二、行政执法三、行政司法
行政立法 | 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并按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 |
行政执法 | 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执行法律、法规活动的统称。 | |
行政司法 |
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按照准司法程序审理和裁处有关争议或纠纷,以影响 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具有相应法律效力的特殊具体行政行为。 |
|
行政立法 | 特征 | 1主体 2权限范围 3对象-普遍性 4立法行为不可诉性 |
原则 | 1依法立法2程序和民主 3实事求是 4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 | |
种类 | 1执行性 2补充性 3自主性 4试验性 | |
监督 | 1权力机关2行政主体自身 3司法机关 | |
行政执法 | 特征 | 1系统性 2职权性 3应时性 4外部性 |
原则 | 1合法性 2合理性 3平等 4责任 5公开 | |
方式变革 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 ||
行政司法 | 特征 |
1主体授权 2已发生的行政争议 3调整对象(行政争议-特定民事纠纷) 4特定程序,行政效率与司法公正 |
原则 | 1合法性 2公平公正 3效率 4程序适度 5司法终局 | |
内容 | 1行政复议制度 2行政听政制度 3行政裁决制度 |
一、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目标
法治政府的必要性:1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2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3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 法治政府:是具有“法律性”的法律意义上的政府,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的政府。2004《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含义:1合法行政-法律保留原则 2合理行政-比例原则 3程序正当-正当程序 4高效便民-实施行政管理 5诚实守信-保护利益 6权责统一-依法履行 |
我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1依法行政体制 2依法行政主体 3行政法律制度建设 4法律实施和行政决策 5权力监督和纠纷化解 |
1行政法治意识的培养 (1法律至上意识 2服务意识 3责任意识) 2行政管理组织的法制化 3行政管理职权的法制化 4行政管理程序的法制化(1不能成为审理自己案件的法官2裁决行政纠纷时不能偏听偏信) (3行政行为可能对相对人产生不利影响的,应预告先知) |
真正意义上的法治进程实际上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1建设法治政府,确立依法治国的总体方略,1993八届人大一次,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步 2建设责任政府,《行政诉讼法》1989七届人大二次,民告官《国家赔偿法》 3建设有限政府,《行政许可法》十届人大四次,体现“有限政府”原则《行政处罚法》 4建设廉洁政府,《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2005十届人大常委会2006实施 5建设高效政府,改进行政方式,引入私法机制。控制命令方式->柔性、弹性、协调 5建设服务政府,确立依赖保护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 |
第八章 公共财政管理
第一节 公共财政管理概述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与特征
公共财政(含义):是指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 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
(基本特征)1、以弥补市场失灵为行为准则,一方面市场要求公共财政的存在和服务,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否则市场就无法正常运行,另一方面意味着公共财政只能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和领域内活动 2、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3、非市场营利性 4、法治性 |
二、公共财政管理的内容
公共财政管理:是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 活动的总和。 |
|
内容 | 1、主体 2、全过程 3、技术性 4、多元的 5、目的 |
总体目标 |
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全面履行,效率、公平、稳定,统一又矛盾的关系 效率:一视同仁的服务,社会资源要素最佳分布,支配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机结合 公平:税收、公共支出,再分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
地位 | 1、政府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2、国家政治生活最重要的舞台3、变动性很大的领域 |
一、公共预算的含义 二、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 三、公共预算的过程
预算含义 |
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 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包括公共收入预算和公共支出预算。 |
特点 | 计划、透明、全面、法律权威、政治程序 与分类。 |
基本模式 |
1分项排列预算模式; 2规划一计划一预算模式; 3目标管理预算模式; 4零基预算模式(不按上年的渐进增量来考虑预算,而是对原有项目进行重新审核); 5绩效预算模式(西方主要的公共预算管理模式)。 |
过程 | 编制、执行和决算 |
预算编制原则 | 1公开性 2完整性 3可靠性 4年度性 5法律性 |
预算编制依据 | 1国家法律政策 2上年预算执行 3计划年度指标 4管理权限及收支 |
预算编制程序 | 1草案编制 2汇总 3行政首长审批 4权力机关审议 |
“两上两下” | 1建议数报财政 2控制数下达 3预算草案上报 4批复部门预算 |
预算执行环节 | 1收入执行 2支出资金拨付 3预算调整 |
预算执行任务 | 1组织预算收入 2足额拨付预算支出3实现预算收支平衡4预算执行的管理与监督 |
决算 |
对预算结果的总结和评价,目的是集中反映一年来预算活动的基本情况及政府绩效,为新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依据。 1准备阶段 2编制阶段 3审查阶段 4批准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