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人事: 指用人治事的过程中有关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事(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人事行政(含义):是以政府公务员作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管理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总和, 是政府机关对其工作人员依法实施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即”政府人事管理” (内涵特征):(1、主要对象2、管理主体:政府及人事管理机构3、管理活动,后盾,依法); (内容):(围绕人与事的关系,核心“关系”,强调社会劳动中人与事适应,事得其人,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出发点和归宿) [简] (作用):具体表现(1、统治阶级的意志2、行政管理-经济-社会3、公务员有效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性质根本性变化为将雇员看做是组织的重要财产)。
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在管理范围、管理内容、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上) 相同点:都对人才的素质及其要求倍加关注,都致力于寻求有效方式对其进行遴选、培训、评估、 开发和奖励) 本质区别:(1、业务与资源2、当下与未来3、狭窄与广泛4、僵化与灵化)。 |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行政比较)的基本特征 (1、人的假定上2、管理原则3、管理方法4、管理内容5、管理部门地位6、公务员的管理上)。 |
1、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2、公共组织的公共工作职位和职责的分配;3、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获取;4、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估和报酬管理;5、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开发;6、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流动和流出管理;7、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员关系。 |
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1、单一管理模式2、强化人治,忽视法治3、单一管理体制,阻碍竞争4、单一管理模式,优秀人才 |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现实意义) 1、 人事管理体制的创新2、人事管理方式的变革3、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
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性质
基本性质 |
1、生物性2、时代性与时间性3、能动性4、时效性5、知识性6、连续性 7、高增值性8、消耗性9、可再生 |
特殊性质 | 法律观念、政治品质、公共服务的热情、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准则…)。 |
蓄电池理论 | 人力资源经过每一次新的开发后,其素质能够不断积蓄起来,以往开发出来的素质会在新的开发中附加地发挥作用.[人力资源开发的连续性] |
三、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P88特征-P93定义及系统性-96任务)
四、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含义)指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 配置与管理等一系列活动. |
|
(目的) |
是提高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管理公共事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特点) | 1战略性 2系统性 3社会性 4前瞻性 5动态性 |
(内容) | 1预测与规划 2教育与培训 3选拔与使用 4配置与管理。 |
(新观念) | 1第一资源 2人力资本 3人才商品 4特殊性 |
我国(任务) | 1公务员制度 2市场体系 3宏观调控 4法律体系 5高素质队伍 |
我国(开发的措施) |
1提高认识 2开发力度 3人力资源结构 4教育培训力度5制度保障 6国际交流与合作 7完善人才市场 8开发途径 |
一、 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西方文官制度:是西方各国为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 解职、退休、保障等作出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体制, 目的 在于选贤任能,提高行政效率及维持政府行政行为的连续性。 封建君主的“恩赐官职制”,资产阶级早期的“政党分肥制” 两大基石 政务官与事务官相分离 -- 考试择优录用(英国、加拿大、美国) 共同特征 1、文官制度法律化2、分政务官与事务官3、政治中立4、考试为核心的制度 5、功绩晋升制6、严格的培训制度7、科学管理8、官纪官风廉洁9、福利保障 |
三个阶段:理论准备阶段(85-89);试点实验阶段(89-93);全面实施阶段1993《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05-4十届人大十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共18章107条,对我国公务员制度有较大发展与突破。
公务员具备三个条件: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 |
1、公务员的定义更加准确 2、完善了公务员的分类管理制度 3、增加入口渠道,特别建立职位聘用制 4、规范了公务员的“出口” 5、对公务员的权利规定明确、具体 6、公务员的交流与培训提升到突出位置 |
|
公务员制度的优越性{P91-P104} 1、新陈代谢机制 2、竞争激励机制 3、勤政廉政的保障机制和反腐倡廉作用 4、具有健全的法规体系 |
|
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 |
相同点 |
职位分类、统一管理;择优录用,知识和专业并重;强调法制,依法管理; 实行功绩制,消除腐败;讲求职业道德,规范服务等 |
不同点 |
1动因不同(目的不同,资社) 2基本原则不同(政治中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管理方式不同(党管干部) 4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雇员雇主,人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共18章107条。 18章的基本内容。
1章:公务员的内涵,4章: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
5章:德 能 勤 绩 廉 重点工作实绩,考核结果,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6章:选任制、委任制,领导 任期制 7章:任职前公示制度和任职试用期制度
8章: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9章: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11章:交流方式:调任、转任、挂职锻炼
13章:引咎辞职: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
负有领导责任的;
16章:聘任制及从事争议仲裁制度
三、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1、 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2、 健全法制,建立机制(三大运行机制),改进管理(分类管理),加强监督(依法行政); 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基本目标,四观念、四能力) |
第一节 公共管理与法律
一、 公共管理的法律逻辑
法律途径 管理途径 政治途径 |
将公共行政视为法律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和实施,为公共行政赋予了法治和裁决的主题。 从组织结构和功能、组织程序和技术以及组织次序和产出的角度来理解 强调公共部门的政治特性,如参与、责任、权力和公共利益。 |
法律的功能 | 有限(政府受严密的控制)有效(政府增进公共利益) |
约束政府 | 法治 公民社会 民主 |
法律途径兴起 | 1(宪法行政法)力度2(司法)裁判3(政府)缔结者 |
法律途径 核心价值 |
强调法治,重视对个体权利的保护,而不是保护这些权利的社会成本 1正当法律程序,这一价值意味基本的公平性 2个人应享有的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 3维护社会公平,法官对遭受侵害的人进行救济 |
法律途径 内 容 |
1宪法层面的公平、程序、权利和平等价值 2公共组织-抗辩程序解决争端 3明确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 4对象-完整和独立的个体 5重视公共管理结果的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