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4)

时间:2013-09-13 15:07来源:广东人事人才网 点击:
第一节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人事:指用人治事的过程中有关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事(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事行政(含义):是以政府公务员作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管理法
  
第一节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人事: 指用人治事的过程中有关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事(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事行政(含义):是以政府公务员作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管理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总和,
是政府机关对其工作人员依法实施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即”政府人事管理”
    (内涵特征):(1、主要对象2、管理主体:政府及人事管理机构3、管理活动,后盾,依法);
        (内容):(围绕人与事的关系,核心“关系”,强调社会劳动中人与事适应,事得其人,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出发点和归宿)
[简]   (作用):具体表现(1、统治阶级的意志2、行政管理-经济-社会3、公务员有效管理)。
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性质根本性变化为将雇员看做是组织的重要财产)。
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在管理范围、管理内容、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上)
相同点:都对人才的素质及其要求倍加关注,都致力于寻求有效方式对其进行遴选、培训、评估、
开发和奖励)
本质区别:(1、业务与资源2、当下与未来3、狭窄与广泛4、僵化与灵化)。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行政比较)的基本特征
(1、人的假定上2、管理原则3、管理方法4、管理内容5、管理部门地位6、公务员的管理上)。
三、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论]      这一过程由以下活动环节或职能所组成:
1、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2、公共组织的公共工作职位和职责的分配;3、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获取;4、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估和报酬管理;5、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开发;6、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流动和流出管理;7、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员关系。
四、我国公共组织人事管理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1、单一管理模式2、强化人治,忽视法治3、单一管理体制,阻碍竞争4、单一管理模式,优秀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现实意义)
1、 人事管理体制的创新2、人事管理方式的变革3、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 
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性质 
基本性质 1、生物性2、时代性与时间性3、能动性4、时效性5、知识性6、连续性
7、高增值性8、消耗性9、可再生
特殊性质 法律观念、政治品质、公共服务的热情、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准则…)。 
蓄电池理论 人力资源经过每一次新的开发后,其素质能够不断积蓄起来,以往开发出来的素质会在新的开发中附加地发挥作用.[人力资源开发的连续性]
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 
三、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P88特征-P93定义及系统性-96任务)
四、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含义)指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
                          配置与管理等一系列活动.
(目的) 是提高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管理公共事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特点) 1战略性       2系统性     3社会性      4前瞻性      5动态性
(内容) 1预测与规划   2教育与培训 3选拔与使用  4配置与管理。
(新观念) 1第一资源     2人力资本   3人才商品    4特殊性
我国(任务) 1公务员制度   2市场体系   3宏观调控    4法律体系   5高素质队伍
我国(开发的措施) 1提高认识     2开发力度 3人力资源结构  4教育培训力度5制度保障
6国际交流与合作     7完善人才市场       8开发途径
第三节 公务员制度 
一、 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西方文官制度:是西方各国为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
解职、退休、保障等作出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体制,
目的      在于选贤任能,提高行政效率及维持政府行政行为的连续性。 
封建君主的“恩赐官职制”,资产阶级早期的“政党分肥制”
两大基石  政务官与事务官相分离 -- 考试择优录用(英国、加拿大、美国)
共同特征  1、文官制度法律化2、分政务官与事务官3、政治中立4、考试为核心的制度
          5、功绩晋升制6、严格的培训制度7、科学管理8、官纪官风廉洁9、福利保障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阶段:理论准备阶段(85-89);试点实验阶段(89-93);全面实施阶段1993《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05-4十届人大十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共18章107条,对我国公务员制度有较大发展与突破。
公务员具备三个条件: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1、公务员的定义更加准确                  2、完善了公务员的分类管理制度
3、增加入口渠道,特别建立职位聘用制      4、规范了公务员的“出口”
5、对公务员的权利规定明确、具体          6、公务员的交流与培训提升到突出位置
公务员制度的优越性{P91-P104} 1、新陈代谢机制   2、竞争激励机制
3、勤政廉政的保障机制和反腐倡廉作用    4、具有健全的法规体系
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相同点 职位分类、统一管理;择优录用,知识和专业并重;强调法制,依法管理;
实行功绩制,消除腐败;讲求职业道德,规范服务等
不同点 1动因不同(目的不同,资社)  2基本原则不同(政治中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管理方式不同(党管干部)    4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雇员雇主,人民)
二、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共18章107条。 18章的基本内容。
1章:公务员的内涵,4章: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
5章:德 能 勤 绩 廉  重点工作实绩,考核结果,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6章:选任制、委任制,领导 任期制              7章:任职前公示制度和任职试用期制度
8章: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9章: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11章:交流方式:调任、转任、挂职锻炼
13章:引咎辞职: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
负有领导责任的;           
16章:聘任制及从事争议仲裁制度
三、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1、 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2、 健全法制,建立机制(三大运行机制),改进管理(分类管理),加强监督(依法行政);
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基本目标,四观念、四能力)
第七章 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第一节  公共管理与法律 
一、 公共管理的法律逻辑 
法律途径

管理途径
政治途径
将公共行政视为法律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和实施,为公共行政赋予了法治和裁决的主题。
从组织结构和功能、组织程序和技术以及组织次序和产出的角度来理解
强调公共部门的政治特性,如参与、责任、权力和公共利益。
法律的功能 有限(政府受严密的控制)有效(政府增进公共利益)
约束政府 法治  公民社会   民主
法律途径兴起 1(宪法行政法)力度2(司法)裁判3(政府)缔结者
法律途径
核心价值
强调法治,重视对个体权利的保护,而不是保护这些权利的社会成本
1正当法律程序,这一价值意味基本的公平性
2个人应享有的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
3维护社会公平,法官对遭受侵害的人进行救济
法律途径
内  容
1宪法层面的公平、程序、权利和平等价值    2公共组织-抗辩程序解决争端
3明确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        4对象-完整和独立的个体
5重视公共管理结果的合理性
二、 公共管理与宪法、行政法、组织法 
文章标签: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