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3)

时间:2013-09-13 15:07来源:广东人事人才网 点击:
独裁制: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 议会制:议会-总统制、议会-内阁制、议会-委员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1区别2内容:选举、产生、关系3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第三节行政决策程序和决策子系统的对比 一、问题
  
独裁制: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
议会制:议会-总统制、议会-内阁制、议会-委员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1区别2 内容:选举、产生、关系3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第三节  行政决策程序 和决策子系统的对比
一、问题界定 
问题是预期、需要与实际满足状态之间的差距。任何决策都从发现问题开始。 
问题界定的三个基本环节和四个方法(类别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层次分析)。 
二、目标确立 
行政决策的目标是决策者希望通过决策实施所达到的状态。目标有层次性、多样性、从属性的特征。 
目标确立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环节。目标确立的主要方法(综合指标法、目标列举法、目标排序法、综合评分法)。 
三、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就是在明确决策目标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方法,设计或者规划诸种实现决策目标的行政备选方案的行为或过程。 
决策方案设计的两个具体步骤和基本方法(头脑风暴法/自由思考法、对演法、综摄法/比喻法或集思广益法)。 
四、后果预测 
后果预测是为了行政方案进行评价和完善,而对决策方案实施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和方案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预期效果的预测。 
后果预测的基本步骤和主要方法(德尔斐法/函询调查,会议法、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趋势外推法)。 
五、方案抉择 
方案抉择是指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中享有行政决策权的行政领导,依据其权力、经验和科学知识,在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权衡的基础上,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优或满意的决策方案。 
方案抉择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方法(经验判断法、‘决策树’技术、试验法、模拟法)。 
第四节  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及其利弊 
群体决策:1领导群体决策:不是指领导个人拍板决策,指一个领导集团共同进行决策
2群体参与决策:较低层次的群体成员参与较高层次决策的情况。
群体决策的优势:1集思广益2满意度3沟通
不足:1慢2压制3极化4内耗5小集团6个人过失7素质低8不明智9更复杂性 
总之:有有利,又有不利,群体决策的决策方案明显低于领导个人决策,但有不利因素
二、参与决策的特征 
参与决策的优势与作用(民主诉求、制衡工具、尊重人的价值)???
参与决策的条件(领导的管理方式取决于下属的工作成熟程序,同样决策类型的选择也与此密切相关)应注意的问题(如果:较低成熟水平的下属-因此:坚决运用领导个人决策-结论:利弊)。 
三、群体决策的抉择规则 
一票否决/全体一致:1决策者平等分离决策权威2、决策者都能由此获得一定的收益
多数规则/少数服从多数:1孔多塞标准(两两对比法/成对表决法)
2、博尔达计数(偏好次序表决法)  3、赞成投票制(同意表决法)
4、淘汰投票制(否定表决法)       5、正负表决法(防事不关已及不太欢迎或反对)
等级决定规则:(我国党政机关,党委常委和政府常务会),分析讨论,交换信息,拍板。
 第四章 行政领导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 
一、领导的含义 
纽斯特罗姆与戴维斯:领导是过程;孔茨和韦里克:影响力;罗宾斯:能力。
领导(定义):是指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领导职能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是管理的核心问题。 
领导的构成要素(1权力;2对人的认识与理解;3与组织和群体成员的联系;4领导的风格、作风以及营造出来的组织、群体氛围)。
[简]领导既是一过程,又是一艺术。是领导职能与其他职能相区别的重要之处。
而区别的主要之处是表现在与人相联系的方面和特征上。
领导艺术是指在实施领导的方式、方法上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创造性、因人而异、注重实效)
二、公共组织领导者 
公共组织领导者;指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中依法担任领导职务、行使法定领导权力并负有相应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其中主要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 
我国行政机关领导职务序列(领导职务序列10,非领导职务序列8);
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来源;(内部、外部)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
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权力构成 影响方式
职务权力 职权,来源于等级制的组织 合法要求、奖励报酬、强迫、决策、信息控制 
个人权力 个人影响力 专家权、个人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品质、创新精神
领导权威的完备性原理:强制性影响力与非强制性影响力的结合
知识经济最崇敬的是个人的品德魅力、知识能力和成功经历
三、领导者的基本技能 THC (technical skill   human skill   conceptual skill)
技术技能 掌握、技术和方法 专业技术、工作方法和程序、工作制度和政策
人事技能 与人打交道的技能 人际关系、识人用人、评价激励
观念技能 洞察、判断和概括 预测、判定、概括
低47:35:18     中27:42:31     高:18:35:47
第二节 我国行政领导制度 
一、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是民主制和集中制有机结合的一种制度。其他行政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领导制度的具体化。(民主制和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我国宪法把民主主集中制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和
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确立下来(1代表2机关3职权的划分)。 
二、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 
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集体领导制度,集体决策共同负责,服从多数,决否
领导个人分工负责的制度,分工不分家,分工又配合,权责统一
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 辩证的统一
1、前提和基础,目标和途径2、无政府主义和清淡馆3、反对个人说了算和不敢负责的官僚
行政首长负责制是相对于委员会制而言的。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就是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的有机结合。 
三、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 
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是前两项在实际执行中的具体化(领导与群众,领导与领导,领导班子),
处理行政领导者与行政活动参与者关系的制度;上下级行政领导者之间联系的制度;协调行政领导班子内部关系的制度。
第五章 沟通与协调 
第一节  沟通 
一、沟通
沟通的几种典型定义。孔茨,韦克里,手段
公共组织沟通:指公共组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公共组织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层次之间、
人员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观点、情感,交流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
支持与合作,谋取公共组织系统和谐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过程。 
含义(1实质是-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2系统与“神经”3目的是统一思想4五要素)。 
二、信息与沟通 
信息处理的基本环节(1收集2加工3传递4贮存-区分种类分期排列 登记与编码)。
孔茨的信息沟通中的障碍与断裂的因素(缺乏计划;未经澄清的假设;语义曲解、表达不清;传递中的损失和遗忘;不善于聆听及过早的评价;非个人的信息沟通;猜疑、威胁与恐惧;缺乏适应变化的充实时间;信息超负荷以及选择性认识)。 
信息失真四个方面的原因(1“噪声”2情境转变3情感因素的缺失4反馈)。 啥是“噪声”
三、沟通机制 
公共组织沟通机制(具体明确或模糊可变)划分为刚性机制和柔性机制。 
刚性机制(含义):有形体的、明确具体的规定,它是公共组织沟通进行中必须遵循的约束,并且不以公共组织沟通参与者的意志为转移,主要指制度规定。
完善刚性机制的建议:1、理顺职能2、部门内沟通(经常化,渠道缩减)3、沟通制度化
柔性机制(含义):在公共组织沟通中具有较大可变性的约束因素,具有有塑造、可改变的特性,也更不易为人们确切的把握。
包含的语言约束机制和心理约束机制。
四、沟通类型与模式 
正式沟通(含义):按组织规定的线路和渠道所进行的信息沟通,会议制度、汇报制度、文件下达
特点:正式、严肃、约束力强,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速度慢、刻板;
下行、上行、平行三种沟通方式。
非正式沟通(含义)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多种渠道进行的沟通
特点:社会交往,无规则可循,不限内容,速度快;
积极作用:弥补不足,减轻负荷  消极作用:可靠性低,削弱威信
公共组织的三种沟通模式:聚联式、单联式、互联式。 
第二节  协调
一、协调  二、协调类型  三、协调方式  四、协调中的若干关系
协 调
公共组织
含 义
为了顺利地实现决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各相关要素匹配调剂、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方式。 
经常性的组织行为;艺术性的组织行为;公关性的组织行为。 

协调类型
 
(协调对象)对事的协调与对人的协调  (协调范围)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
(协调内容)认识性协调与利益性协调  (协调性质)促进式协调与纠偏式协调
(协调方式)合作式协调与应变式协调  (协调途径)会议协调与非会议协调
协调方式 主体合流法.中间数法.冷处理与热处理法.当面表态法.谈心法.跟踪处理法(责任人.政策.违纪)
若干关系 事后与事前;一般与个别;平衡与创新;妥协与原则;协商与命令。
第六章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文章标签: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
------分隔线----------------------------